洗澡的家庭史,从悲苦到渴望到享受

昨晚给小宝洗澡的时候想起小时候家里的洗澡有关的故事。

现在一年四季小宝都可以提前脱光了衣服,特别开心地在床上滚来滚去。抱到卫生间就有适合温度的水。可以淋浴可以用刚合适的澡盆,可以边洗边玩小桶小瓢。

我们小时候在冬天的时候,在家洗澡是个大问题。首先就是个冷的问题。没有什么现代化的独立卫生间。客厅的门都透风,更不能撒上水,要不然整间屋子就没法睡人了。院子里的厨房就更不用说了,那薄薄的木板门底下都没接触到地面。一般是趁着中午天气还行,要把一个定做的大铁盆搬到厨房,通常还会提前晒点水。哎,那时候也没有太阳能设备。冷的问题从没有真正解决过,曾经买过一个塑料布做的大罩子,就像蚊帐那样罩在铁盆上方。可以挡风,可以让热水蒸汽在罩子里营造一个比较温暖的氛围,不至于着凉。

第二个问题是热水。需要提前去公共水房打四壶开水,家里再烧一壶,用上以后紧接着再边洗边烧一壶。为了节约用水,本来只够一个人洗的,却要一家三口同一天洗。我是第一个,这时候我面临的痛苦往往是水太烫,因为不舍得加冷水。这时候水面只达到盆地浅浅的位置。我怕冷,洗的就很快,腿脚什么的都不怎么洗。就赶紧完事擦干穿衣服,结束遭罪历程。紧接着是老妈,老妈加一壶水之后水位和水温都相对合适,洗的时间也最长、最认真。而且老妈要洗两遍,第二遍的水不倒掉,老爸接着加水继续用。这时候最后一波就比较凉了。老爸说他练气功不怕冷。

我和妈妈都是可以在铁盆里盘腿而坐的,老爸坐不下,只能把两腿伸到外面、踩在拖鞋上。这样过程中势必会弄出来很多水,所以只能在厨房里,所以要准备好多热水,所以我要快。

但是到了三九严寒,春节前夕,就必须花钱到澡堂里洗了。那时候开澡堂的肯定很赚钱。一般我们那的澡堂都是理发店后面开的,或者是做酒楼生意的人开的。全民都集中在冬天最冷的那段时间去洗澡,或者准备过年。澡堂要准备很多间屋子,有的直接用隔断隔开,因为大部分是一家人带着孩子一起去,都要单间。即便需要排队等一两个小时,也不愿意分开去公共区域。再者,单间一般有盆浴,可以泡澡,人们习惯了,认为只淋浴的话根本洗不干净、洗不痛快。这样的情况下时间就更长,间隙的时候老板还要先进去刷浴缸,前人肯定都是在里面搓澡揉泥的。

这种小时候的洗澡经历和印象,导致我一度不是很喜欢洗澡。尤其是用那种很硬很涩的搓澡布搓泥的时候,搓红了非常疼。有一次为了省点钱,我跟着一个姨夫去公共大浴池洗过一次,那浴池可能得有一米六深,我才上小学,站在台阶上脚下一滑,掉到深水区呛了几口水、差点淹死。

我那高中是以吃苦为特色的,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和浴室。我都不记得高中时候是怎么洗澡的了,因为那时候生活学习节奏超级紧张,一环接着一环,都有教导老师查房、检查纪律、扣分;洗头是在中午去打壶热水,在户外冲洗一下;洗澡好像一般都是休假时回家洗。

一直到了上大学,洗澡是用一个手牌刷卡,计时收费,大概男生洗一次是一块钱到两块钱之间。大学室友和同学很多是南方人,他们一年四季每天都要洗澡,去的时候就来叫着我们。不去也不行,没有他们在的话,打游戏也不够人。就一起啪唧着拖鞋向澡堂走去。这时候在浴室门口和休息区,还能看到很多披头散发穿着睡衣的女生,现在回想,当时真没觉得她们美丽或性感。

那时候不知怎么就流行洗完澡出来吃个冰棍。浴室里卖雪糕的小店特别火,一般还要给室友带几支。那就是一种另类的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吧?直到今天,我每次洗完澡都还不自觉地想要吃个冰棍。家里冰箱就存了一些。

现在居住条件再怎么差,也比当年好太多了。24小时热水,空调,甚至有的小区楼盘是恒温恒湿。尤其在社会和职场上,有机会可以去那种洗浴中心,除了各种温泉、浴池泡、搓澡师傅,还有各种按摩,什么SPA、油压、足浴、泰式、日式…甚至还可以带老婆一起去做按摩,她找男技师,我找女技师,光明正大,文明解乏。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公共澡堂就已经非常奢华和人性化。那甚至成了一种文明的典型象征,传播到欧亚非大陆,一直流传至今。这说明洗澡这件事体现着普世文明价值,体现着人文关怀,体现着小康社会。现代我们也已将这种文化发展出自身特色。

洗澡这件事在我这里终于逐渐地成为了一种享受。而这背后也隐藏着经济发展、家庭变迁、个人成长与奋斗的演变历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洗澡的家庭史,从悲苦到渴望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