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地》:谁出声,谁就死。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派拉蒙影业发行的小成本恐怖片《寂静之地》,它创下了引进恐怖片首日票房最高纪录,已经成为以小博大的经典案例。

影片没有花大篇幅介绍故事背景,而是直奔主题——人类遭遇神秘生物的威胁,这些生物会根据猎物的声音行动,所以人们必须在生活中噤声,否则就会被神秘生物杀死。

保持安静是生存唯一法则,它们无法听到你,就无法追捕你。这样的设定新颖大胆,“声音”成为了情节的关键点,而“寂静”成为观众最为独特的观影体验,观众和主角都不知道哪些声音会吸引怪兽,因此呼吸节奏趋于一致,可以说,《寂静之地》开创了“体验式”观影的先河。

故事主人公是一家五口,一对夫妻和三个孩子,其中姐姐有听力障碍,这更为影片增加了看点————一个听力障碍的人无法判断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声音。影片开始就是一家人的逃亡之路,小儿子突然打开了玩具飞机的开关,音乐骤然响起,怪兽飞速掠过,目睹小儿子惨死的一家人除了愣在原地外,什么都做不了。

这是一个哭泣都显得奢侈的世界。

《寂静之地》的节奏把控的非常好,几乎没有多余的内容,开场五分钟就通过一家人的谨小慎微,展示了末日般的生活环境。导演明白影片的定位是恐怖惊悚,而不包括科幻,所以他在修改剧本时“扬长避短”,不解释主人公一家幸存理由和科幻背景,而是把塑造人物关系放在了中心,这是十分巧妙的做法。

在怪兽占领地球四百多天后,主人公一家在一个村庄过上了看似规律平静的生活,而女主人公怀上了身孕,这时他们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孩子出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吸引来怪兽。新生命与死亡几乎划上等号,可以说婴儿这个人物设置让影片的揪心程度更深一级。

最让我们恐惧的是,影片没有介绍多少分贝的声音会导致怪兽袭击,所以每一次走路,每次拿起物品都使我们提心吊胆。在这样战战兢兢随时会死的生活里,主人公也在尽力正常生活,用树叶做盘子吃烤鱼,学习数学,自己每天记录胎心,饭前无声祷告,甚至戴上耳机轻轻跳舞……

安徒生有一句话——仅仅活下去是不够的,你应该有阳光,自由和一朵可爱的小花。

由于对预产期的估算不准确,临产之日,儿子随爸爸出门去学习生活技能,在瀑布边,父子俩第一次开口说话,爸爸告诉儿子,只要有更大的声音存在,就不用害怕自己的声音会惊动怪兽。

父子俩畅谈了一整天回家的时候,发现用来当作信号的灯全变成了红色,怪兽正在自己家门前转悠。原来,妈妈一个人在家时,钉子穿透了脚底,与此同时,羊水也破了。据疼痛等级划分,生孩子的痛是十级,钉子穿透脚心是八九级,而妈妈唯一的发泄方式——叫喊也被剥夺,只能与怪兽斗智斗勇。小儿子刚学会的技能派上了用场,去远处点燃了炮竹,吸引走了妈妈身边的怪兽,爸爸赶紧带着婴儿和妈妈进入了之前建造的地下隔音室。

姐姐在外面的苞米地里找到了惊慌失措的弟弟,两个人躲进了谷仓,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怪兽接近的时候,姐姐耳朵里的助听器会使她的耳朵剧痛,怪兽也会仓皇逃窜。但姐弟俩对这一切浑然不知。

影片中怪兽前半部分的描绘是讨巧的,没有什么比未知更令人恐惧,怪兽的声形难以捕捉,神出鬼没,会迅速出现在有声音的地方杀死人类,我们的想象力会将它描绘的无比强大,而后半部分它的实体一出来便露了怯,因为怪兽的外形除了让人有些恶心外,并无太多恐怖感。

姐弟俩从谷仓出来,躲进了汽车里,在怪兽即将打穿车身之际,爸爸为了保护孩子,大喊一声将怪兽吸引到自己身边,最后时刻,他用手语告诉女儿,“我爱你,一直都是。”

这部影片能成为欧美多个国家的票房爆款,不是因为它的科学逻辑有多严谨或者怪兽有多吓人,而是观众对它独到氛围营造和亲情描绘的追捧。

无论是车水马龙繁华盛世,还是一切都瞬间化为须臾,我们都会坚定的走向对方,不迷惑,不慌张,不犹豫。

儿子和女儿躲回房子里,来到了爸爸的工作室,女儿这才发现爸爸为了给自己做助听器,试验了无数次。就在此刻,女儿发现了自己的助听器可以发出高频噪音震慑出怪兽,在它打开自己坚硬的外壳的瞬间,妈妈帅气的一枪爆了它的头。

这部片子在国内的口碑高开低走,主要原因是逻辑,它设置如此极端化的条件必然带来致命缺陷,经不起反复咀嚼,比如为什么主角不住在瀑布边消除自己日常生活发出的声音?

人类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电力是哪里来的?

连一辆车都费半天劲还砸不开的怪兽,现代武器真的打不死它们吗?

清醒时一切可以克制,那睡觉打呼噜怎么办?……

但既然影片的中心是描绘亲情,几个人物形象是立得住的,算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就像片中父母所说,如果不能保护孩子,我们算是什么父母。

只有开始反击,我们才会知道,一直惧怕的东西也许并不是那么可怕,也许自己的力量也足够强大能够战胜它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寂静之地》:谁出声,谁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