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

01

        在我看来,恶意是一个动词。如果仅仅只是思想上的邪恶,谩骂,诅咒,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也没有造成任何伤害的话,在我看来,这不是恶意,而是对那个人由各种因素所生成的恨罢了。

      可是,一旦预谋,且付出行动,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那这就是恶意。

02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恶意》。一部因为恨而万劫不复的故事。

      这本书的开头是知名畅销书作家,在家中被害。发现的是他的妻子和他的好友野野口修。加贺恭一郎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很快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了野野口修就是凶手。

      这本书最让我差异的就是凶手出现的如此早,一般的悬疑小说的凶手都是在故事的结局才出现,而这个故事是如此的不同寻常,很快我就发现,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找到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        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03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野野口修,一开始误导警官,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日高的影子写手,而他误导的方式也很高明,不是在被捕后和盘托出,而让警官自己调查,通过野野口修事先布的局,警官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从而野野口修获得了日高所有名誉,让日高成为欺骗读者的伪君子。

        可是反过来想,警察又不是傻子,可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当呢?

      而原因很简单,就是让警察对日高的第一印象是残忍,冷血的,因此野野口修餐可以步步为营。

        我们都知道,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通过几百年的人类进步,我们依然无法完全抹去对黑人的偏见,即使 现在,当我遇见一个成年男性黑人时,我依然会恐惧。而野野口修,就借用了人的这一特点,从而达到他的目的。

04

        你心底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

        通过调查,警官发现,所有人对日高的评价都是亲切的,而且他还是野野口修曾经的同窗,朋友。这样的关系,却成为野野口修杀死日高的导火线。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么善良。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人生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却有了光明的前途。。。。。。”这是书中野野口修的内心独白。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会遇见一些这样的人,我们明明没有伤害过他们,我们明明对他们很友好,可是总会被他们的恶言恶语伤害,欺负。在这一次次的冲突与伤害中,自卑,懦弱的性格渐渐养成。

05

      这本书中,有一个词出现了很多次-------校园暴力。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了。他的频繁出现,折射的是一种社会病态。一个班级里,总会有一个或几个人,他们喜欢欺负弱小,欺负一些内向文静的人,或许是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从而满足他们内心可悲的的虚荣感。还有一种人,他们为了躲避暴力,从而成了那些恶人的跟班。

        虽然他们不想被屈服,但渐渐地,内心被恐惧与绝望支配。

可是,这些人是如何出现的呢?我一直相信“人性本善”。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善良的他们不会带有任何有色眼光看待他人,善良的他们会冲着别人微笑,可是校园暴力却层出不穷呢?我个人认为,与家长的教育有关,家长的言行举止,无意间影响了孩子,致使这种现象的发生。

     

        野野口修就出生在一个病态的家庭中,他的母亲一直不满意自己居住的环境,他总是贬低他人,认为他的邻居粗疏,周围的学校环境不好,风气不好。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自己的审美和身份能力是优于他人的。而他的这种思想传递到了野野口修的身上,因此,他嫉妒日高的成功,和梦想的实现,因此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06

        不论何种丑恶的偏见是,他的产生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没来由讨厌的人,可能更甚于野野口修。一种声音,一种处事方式,一种气味,一种形象,可是,我们每个人不带任何东西来到这个世界,去看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纯真,去享受生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评判他人,也没有理由对他人恶言相向。但是我并不反对你有讨厌的人,那是你的自由与权利,可是我们没有“恶意”的权利,那是他人的生活方式。

                      微信公众号

                    树洞的丰雨心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