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思谬论‖谬谈学习(二)

不是全称判断,各位别较真。

题目太大,不能穷尽,或有偏颇,只做谬谈

基础的学习

       上节我们说的是方法上的,而这里的基础说的是内容上的。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了钢琴,若撇开功利性的想法之外。很多家长会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或是为了培养一种爱好。

       我不否认以上家长的做法和想法。但这种培养往往养成的只是一种技能而已,艺术气质是要对音乐的表达有着相当的解析能力,能听出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这与钢琴没有必然的联系,哪怕钢琴考到十级,若不了解作品想表达的是啥,能说有艺术气质吗?既然要培养艺术气质,除了钢琴外还要注重营造音乐的氛围,并有意的引导孩子看一些音乐史、音乐家传记,了解了音乐家的生平,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或者也可引导孩子作作曲(现在有些作曲的APP用起来很方便)。以上只是举些例子。方法不一。引导应是因人而异的。绘画学习、计算机语言等的学习不是也如此吗?

       这只是理念上的阐述,但这种思维对教育孩子是必要。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问题

       曾经的一个四年级左右的孩子玩电子游戏,也是玩的没日没夜的,但一般的制止很难奏效,我就拿了电脑绘画引导,孩子居然因此学会了一门计算机绘画语言,且并没沉迷于游戏。作为孩子其好奇心是多方面的,只是游戏最容易上手,就如我们可就游戏画面的好坏引导其制作更好的画面(哪怕只是关注),也可就通关的难易探讨设计的方法等等。当他知道电脑还能干其他事时,自然不会死盯着游戏了。

       我们要求孩子拓展知识面,也是不让孩子在一件事上过于沉迷而一叶障目。

经典学习

       现在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读经典,学国学。首先肯定这是好的现象,但有些家长把学国学当成国学主义来顶礼膜拜,放弃现有的义务教育专门学习国学经典,这就有所偏颇了。

       首先经典的意义在于其理论的奠基意义,他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的哲人对事物的认知,并作为一脉的思路展演奠定了理论的基础。但由于信息量的制约和时代的不同,经典的现实指导性相对的较弱(或呈现出不适宜现象)。我们学习经典,更多的是学习哲人看问题的视角以及理论基础意义的把握。

       我们不愿看到孩子们亦步亦趋的模仿古人,原因很简单,现在是已经是信息时代,过去的农业时代的思维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经典只是我们的一个必要的参考系。

       当然,经典文学上的意义还是很大的,其中的(诗词)美学,也是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的。

自我学习

       自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首先,自学的都有一种能力,即主观的想学的内驱力,这跟找个老师学有本质的不同,其一,任何新的思想(或创意),都是内驱力产物。其次,创意是找问题的思维而不是找答案。一个遇到问题找(老师)答案的人,很难会有创意和创新的思维。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学校只学习基础的知识作为交流的工具。一旦有能力就要靠自学以求得真知。

       自学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

       但凡每当要学一门新知时,首先想到找老师的(不是反对教师的作用),必将会人云亦云,不会用自己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这种人不在少数)。人们对事物都有自我的解释系统,如果,我们不是直接接触第一手资料,而是要借助第三方的解释,很有可能你接受的是他的误读而你却认为是真知。

       自学是认知的较好的方式。

       我们所说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认知不断提高的过程,这里说的认知是具身认知,是我们人体的感知系统的充分调动。有文献表明人类的认知是在思想家铺陈的认知通道上运行的,而思想家们的认知是其认知系统的充分调动。我们的认知又是一个不断求真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本源,才能逐步接近真知。


补充一下对大学(或更高)的教育看法。

我所说的自学不是叫孩子不要大学教育,相反,我们更需要大学教育来提高我们的学习,应为你在社会上第一没有给你学习的时间,这不难理解。其次没有学术的氛围,社会上的团体是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分的,不在某一团体内,你的话很可能就是对牛弹琴。


自学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孩子一旦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家长大概率可以放松了

【凡思谬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凡思谬论‖谬谈学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