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对矛盾的理解。
当我理解矛盾理论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世界上会存在矛盾这种东西?为什么会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毫无疑问,事物总是处在运动之中,从人的生死,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逝,大自然的演变,宇宙的变化等等,人的运动周期是100年左右,自然界和宇宙比人类的运动周期更长。
不同性质的事物都在自己的属性下运动发展着,整体趋势是弱小到强大到衰退,局部趋势是强强弱弱高高低低,就像抛物线和股票有高点有低点。
在运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状态,状态也有最极端的情况,也就是临界点,但是再怎么运动都逃不脱你的本身性质。就像人这种生命体,在生命演进过程里,最极端的两种情况就是生和死,其他状态就是活着,活着也有开心快乐愤怒郁闷的状态,但是比起生死不值一提了。
拿“线段”来做比喻,它有两个端点(临界点),而两端之间的无数个点属于中间地带,因为没有达到“两极”的状态而被忽略了。而这两个临界点,看起来就像一对“矛盾”,事物运动就在这两个临界点和其之间反复拉扯。
好与坏,冷与热看似是相反的,其实只是一个事物的不同的状态,我们为了区分这些状态差别很大,所以用了这样的命名。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发展的变化取决于内在的主要要素的演变和拉扯,这种拉扯越是厉害矛盾体现就越明显。
当一切事物都在自己既定的轨道上运动,看似有着各自的发展节拍,井水不犯河水,实际上他们互相都联系着,当他们产生了接触,必然就会出现一些冲突,出现了矛盾。
比方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资源,人与时间的关系,虽然独立来看都是不同属性的事物,但是他们又存在于同一空间时间维度里,必然会产生接触,接触就产生了联系,矛盾就来了。
于是人与人的关系就有了人际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有了生态矛盾,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有了阶级矛盾,社会与社会的关系就有了国家矛盾......诸如此类。
一旦和人类这个事物挂钩,关系的冲突矛盾会体现的很明显。人作为生命体,本身要承载生命进化的生死矛盾;面临各类资源的有限性产生竞争矛盾(优胜劣汰);伴随人性而来的利益矛盾;作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接受精神层面的个体差异和认识与实践的矛盾。
而且,一个个独立的人会组成集体,组成社会和国家,矛盾还会从个人衍生到整体,比如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各类矛盾搅合在一起,错综复杂的程度很容易剪不断理还乱。
如果再进一步说,和人类相关的矛盾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于利益需求和思想认识的不同。
这里的利益需求从人体来看,包括生存生活层面,也可以理解为生存就是吃暖穿饱,生活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书中的案例,在那个年代工农占总人口80%,他们的利益诉求是追求更多土地和粮食用来养家糊口,而地主乡绅却追求的尽可能剥削压榨农民实现更好生活。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农民和地主都要争夺,但是地主们贪婪过度,压榨太厉害了,农民都挣扎在生死边缘了,这就是走到了极端,严重损害了生存利益。
当农民受够了,又看到有一帮可靠的人(我军)号召他们打地主分土地,自然就拥护了,于是武装推翻地主,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后来胜利后建设的全新制度,各种社会福利和宏观调控,平衡和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得以长久稳定。
其次,我军追求的思想形态和制度,和当时的国家社会和很多外国的主流思想和制度是不同的,当两军的思想认识互相不认同,只能靠武力解决的时候,也就导致了我军和敌军的军事矛盾。
说点现实中的例子。我们在个人、家庭、职场、社会、国家层面都呈现出大大小的矛盾,都有思想认识和利益需求的因素贯穿其中。
个人层面,比如期待钱多事少离家近,但这本身就是矛盾。家庭层面,总是离不开父母,婆媳和夫妻矛盾,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社会层面,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比如排斥996。国家层面,出于利益和安全考虑,产生地缘冲突和贸易战。
第二,识别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意味着,每个人身上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种性质的矛盾。
如果你是一位35岁中年人,你要面临夫妻或亲子间的家庭矛盾,上下级之间的职场人际矛盾,陷入能力瓶颈的个人发展矛盾,如果身体不好还要面临生死矛盾,若是个高级人才,还要处理国家和国家矛盾等。
多种矛盾缠身不得不去处理,就需要找出主要矛盾,优先解决起主导作用的那个矛盾。我们常说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就是俗话说的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住最关键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哪个是主要矛盾?首先就要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了。主要矛盾是一群矛盾中最关键的,最重要,最尖锐,占据主导主要地位,次要矛盾相反就是暂时看起来不怎么紧急,影响不算特别重大,暂时处于次要地位。
比如我们在学生时代,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学习相关的,毕业后的主要矛盾是就业相关的,等到结婚生娃主要矛盾离不开家庭关系和职场发展了。
书中提到,当时在那个分崩离析的社会里,有诸如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外部矛盾),封建社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阶级矛盾(内部矛盾)。
抗日战争前,也存在民族矛盾只是还没上升到主权领土的大范围争夺,当时主要矛盾还是内部阶级矛盾,两军因此一直交战。
抗日战争来了,民族矛盾就成了重要关键问题,毕竟国家都没了,阶级内斗输了赢了有啥用,大家联合抗日先把外敌干倒了再解决内部问题,那时候民族矛盾成了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还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因为民族矛盾当下最紧急最重大,所以阶级矛盾暂时居于次要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民族矛盾消停了,阶级矛盾就升级为主要矛盾,于是两军又开始内战。
我们还会发现,当解决了主要矛盾,有的次要矛盾也就顺了(次要矛盾不会消失)。因为事物之间也是存在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片面的眼光看待,有时矛盾A和矛盾B之间也不是完全孤立的。
比如疫情之下很多家庭收入减少,这时经济收入成了主要矛盾,家庭成员都因此焦虑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剧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次要矛盾,只要解决收入少的主要矛盾,没准夫妻关系就会有所缓和。
题外话,不仅拎出主要矛盾很重要,察觉和洞察矛盾性质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比如观察眼前有哪些情况属于矛盾,定义它是属于什么性质的矛盾,目前矛盾的程度状态是怎样,主要矛盾是哪个次要矛盾是哪些。
第三,区别矛盾和特殊性认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容易傻傻分不清,这里聊聊我的理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很多不同性质的矛盾糅合在一起,有主次之分,譬如ABCD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中有主次两个方面,譬如A1,A2。
比如地主和农民是一对矛盾,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矛盾过程是一直变化的,一开始地主是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占主导地位,把控着话语权和社会资源。
随着反抗战争的推进,慢慢的农民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主导地位,地主得乖乖听他们的。这就是矛盾的转化。但是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条件就是剥削过度+红军力量,最后农民成为主导地位。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矛盾,这是普遍性,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婆媳矛盾,这也是普遍性,但是每个家庭的婆媳矛盾又有特殊性,比如婆媳的年龄不一样,分歧点不一样(育儿理念差异/生活习惯),婆媳社会地位不一样(豪门/穷人家),因为具有特殊性所以处理方式也不同。
其实,除了矛盾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共性和个性是贯穿一切的始终。所以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指向的东西就是:在掌握通用的原理下,也要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处理。
例如好医生看病,不是批量化看病开一模一样的药方,他们要一对一望闻问切,根据每个病人的症状和程度,进行用药选择和药量斟酌。虽然共性都是“得某种病的病人“,但特殊性就在于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
还有一种医生看病,看你确诊了什么病,没具体盘问细节就给你开药。因为他在按照普遍性共性的原理,知道你是什么病,就给你开了对应的药,他会要求你吃一段时间再去复查,然后根据身体反馈,给你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在处理特殊性。
为什么教员要单独写矛盾论,因为他看到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看到了各矛盾之间的联系,这些矛盾交织着,不断运动变化着,而且是非常尖锐的,已经上升为长期军事行动和生死存亡的级别了。
如果不提高认识能力,以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去应对,就很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即便我们已经身处新时代,但是认识矛盾的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是亘古不变的要求,在任何时代都弥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