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心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的例子,也可以叫作“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因为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经常被误用、滥用,我在下面给出几个能增进“后果法”的正确使用的例子,这些例子中的“后果”是以其他名称出现的。

(茱莉的妈妈发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对于帮助11岁的女儿为她自己的干净衣服负责很有效。她以前总是唠叨茱莉把她的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茱莉对这些唠叨没有反应,但老是抱怨她要穿的衣服还没洗。妈妈总是让步,并且赶紧为茱莉专门洗一次衣服,以免孩子难受。

当茱莉的妈妈了解到,她这样做与其说是在帮助孩子,不如说是伤害孩子以后,她通过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来让茱莉体验自然后果。她和善但坚定地告诉茱莉,她相信茱莉有能力对自己的脏衣服负责。她解释说,从现在开始,她只洗在洗衣日放在洗衣篮里的脏衣服。通过决定她要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茱莉做什么,妈妈让茱莉体验不在洗衣日之前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的自然后果。

茱莉对此进行了考验。几天之后,茱莉想穿一条自己忘记放进洗衣篮里去的裤子。在茱莉埋怨的时候,妈妈同情地说:“我敢肯定,那条裤子不干净让你很失望。”当茱莉恳求她专门洗一次时,妈妈说:“我不愿意那么做。我相信你能想出其他办法。”然后,她转身洗澡去了,以避免在冲突之中与女儿做进一步讨论。茱莉那天不得不穿了另外一条裤子,非常窝火。不过,此后很久她都没有忘记把她的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

有些人或许会把这一例子称为逻辑后果,因为妈妈介入其中了。然而,你应该注意到,除了表示同情和鼓励以外,妈妈的介入是“置身事外”,并且让孩子体验不把衣服放进洗衣篮里的自然后果。

尽管自然后果通常是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不宜采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例如,我们不能让孩子体验在大街上玩儿的自然后果。

说到这一点,一定会有人以此作为打孩子的理由:“我之所以要打这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家伙,就是要教她知道不可以跑到大街上去。”我问这位妈妈,在她用打“教”过小宝宝不可以在街上玩儿之后,她是否就愿意让孩子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自己在交通繁忙的街边玩儿?回答永远都是“当然不会”。我再问,她觉得需要打多少次,才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在交通繁忙的街边玩儿?大多数父母都表示,不论他们用打“教”了孩子多少次不能在街上玩儿,在孩子长到6~8岁之前,他们不会让孩子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自己在交通繁忙的街边玩儿。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孩子的成熟程度或者承担责任的愿望是关键——而不是打。

2.花时间训练。在孩子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大人仍然需要花时间训练孩子,但是,用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作为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会更有效,更少给孩子造成屈辱感。在上面这个例子中的逻辑后果,应该是每当孩子自己跑到大街上去时,就和善而坚定地把孩子放回家里或院子里(这又是“决定你自己做什么”)。有人把这种做法称为转移注意力。监护、转移注意力、转移孩子的行为是你可以用于幼小孩子的三大法宝。同时,你可以花时间训练孩子,直到孩子的大脑成熟到能理解因果关系。花时间训练孩子,应该包括在你每次和孩子一起过街时,都要把危险告诉她。在过街前,让你的宝宝看看左边再看看右边,看是否有汽车开过来。问孩子,如果你们在汽车开过来时过街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她在觉得可以安全过街时告诉你。孩子由此而实际学到的东西要比从挨打中学到的多得多,但是,在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孩子仍然不能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在街上玩耍。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例如,大人不能容忍孩子朝别人扔石头的自然后果。这就是为什么4岁以下的孩子尤其需要监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防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危险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监护,这样你才能随时冲过去,并防止危险发生。

4.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例如,不洗澡、不刷牙、不做作业或者吃大量的垃圾食品,在孩子看来都不是什么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当心逻辑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