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7(包容性发展:思想渊源、现实意涵及其实践策略)

包容性发展:思想渊源、现实意涵及其实践策略

30年来,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的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随着转型期改革发展情势的不断深化,围绕“包容性发展”的讨论方兴未艾。本质上说,包容性发展是个操作性战略方针,其内涵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嬗变。

通过厘清包容性发展的概念,追溯其思想渊源,探讨其现实意涵并寻求与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相适应的实践策略是当前“包容性发展”理论探讨与实践的应有之义,更是基于对“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趋势而做出的有益思考。

一、包容性发展的思想渊源

“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提出,它是在世界银行早期的“广泛基础的增长”、“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以及“共享式增长”等概念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发展主题。与之前的经济发展概念不同,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普惠穷困群体,而且要对中产阶级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2008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指出:“构建和实践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可取得巨大成果并为民众所广泛共享。合理充分地利用经济增长造福于所有民众,将成为消除贫困的有力武器之一。持续高增长的经济体具有五个明显的共同特征:①充分利用全球经济;②着眼于未来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④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和可持续的公共财政,以确保宏观经济稳定;⑤拥有敢作敢为、值得信赖和精明强干的政府。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所涉及的基本政策要素错综复杂,但总体上可分为

五类:累积型政策、创新型政策、稳定型政策、分配型政策和就业型政策。

[1]包容性增长模式和理念已成为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致力于贫困减除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战略,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接受和认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宣称要致力于推进和实现包容性增长。

胡锦涛总书记先后数次就“包容性”相关话题发表过演讲:第一次是2010年9月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之后两个月(2010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倡导包容性增长,增强内生动力”。2011年4月15日的亚洲博鳌论坛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主旨演讲,阐述了中国对这一概念的看法以及中国在“包容性发展”上的实践。

从包容性发展的思想形成历程和脉络可以看出从“广泛基础的增长”、“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以及“共享式增长”到“包容性增长”再到“包容性发展”的提出包含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领域学者的智识贡献。从最初围绕贫困、经济不平等、经济增长而展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彰显包容性理念的发展的理念嬗变历程不仅具有推动各国发展之间的包容如“普惠式发展”、“开放性发展”即国际层面的包容,同时也具有对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各领域、社会各阶层、各地区甚或人自身的包容性发展。对于包容性发展的概念厘清需要从概念的思想渊源出发,整合国际组织、官方机构、专家学者等的观点,紧密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阐述其科学内涵。

二、包容性发展的现实意涵

围绕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渊源的分析以及当前国际国内发展情势的判断,合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包容性发展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内涵丰富,至少包含以下六点内容:

第一,机会平等;

包容性发展注重机会的共享。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其代表作《贫困与饥饿》中详细论述了机会对于经济平等的重要性,可见机会共享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它无疑充当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稳定器和调节器,这可以有效遏制贫富差距的无序扩大。

权利剥夺、能力缺失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真正原因。发展经济学研究视角下的贫困与经济增长理论在其演变过程中经历了“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机会贫困”等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由两点因素决定:“第一,人的背景或者所处环境(包括家庭财富与权势、社会关系、宗教信仰、肤色、性别、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工作的行业等)的不同;第二,人的努力与勤奋程度的不同(Roemer,2006)。

[2]包容性发展强调通过机会的共享实现实质自由并从根源上消除贫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里的机会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教育机会、就医机会、住房保障机会等的共享,而就业与教育机会的共享则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成果共享;

“共享性是包容性发展的主要特征,或者说,包容性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共享式发展。共享性的‘共’字充分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普遍性特质。”

[3]包容性发展之所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是由于该思想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转型期的诸多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未实现真正的“共享”。既得利益集团垄断了社会利益的协调分配,当前我国需要重塑社会利益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建立充分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协商对话机制等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中共中央党校王贵秀教授认为当前我国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如何建立利益集团间的有序博弈机制从而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合理从而有效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

第三,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而包容性发展则更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

变,从传统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效发展到以创新为原驱动力的新型发展方式。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数量、结构等多重指标,尤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一些学者认为,支撑我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要素充裕红利”、“技术后发红利”以及“体制变革红利”等因素正在衰退和消失,人均GDP刚刚超过4000美元的我国很有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从非平衡和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包容性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曾铮提出“国内经济包容性发展要实现三类发展,即个人公平发展、部门协调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7(包容性发展:思想渊源、现实意涵及其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