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教育的宗旨》

      教育的成功完成,取决于诸多可变要素的微妙调整。道理在于我们处理的是人类心智。(社会教育、自然教育、学校教育,教育一个孩子的因素有很多,不可控,唯一可控的只有我们做父母的自己,今天和同事聊,身边凡是教育成功的家长无一不是耐心的父母,他们读了很多教育理论,并实践。一遍遍鼓励孩子,会引导孩子动脑筋,在生活之中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不在教室,而在生活中处处时时留心教育,不会像我打击孩子,对孩子生气。质朴的道理早在一百年前作者就提出,教育乃是一个掌握细节的过程,需要耐心,分分秒秒,时时刻刻,日复一日。教育的真谛就这么朴素,从古至今,哪个国家都有这样的认识,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做到。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华而不实的笼统概括,这条飘渺的道路不可行。)焕发求知欲,判断力,发挥驾驭错综复杂局面的能力,在特殊情况下运用理论而提出预见,凡此种种能力,考试科目一览所具体包含的陈旧规章,都无法传而授之。在纪律严明的条件下,总有可能给一班学生的头脑灌输一定数量的惰性知识。手持一本教材,让学生照本宣科。(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此一来,教学上一帆风顺。然而学童学会如何解二次方程。可是教会学生解析二次方程的意义何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保持知识的活力,防止知识流于惰性。教育寓于懂得利用知识这门艺术。这可是非常难以传授的一门艺术。如果这本教材易如反掌,那就应该付之一炬;因为教材并未发挥教育作用。 (孩子本来就不会,是做家长的教了才会,我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当神童,要耐心地教。即使一个资质普通的孩子遇到了一位好妈妈也能有出息,关键在早期培养好习惯,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过早下定义。)

      心智历来都不具有被动性质;心智是一种永无止息的活动,精微,敏于濡染,刺激之后有所反应。无论对于你所教授的内容有几分兴趣,都必须随时随地焕发出来。无论你在增强学生的什么能力,都必须随时随地加以发挥;无论你的教学可能解释精神生命的前景,都必须随时随地展露无遗。困难在于以下方面:心智的学术习惯,乐于取得精神成就的兴趣,凡此种种,都不是通过文字形式而焕发出来的。宜于教育的内容只有一种,那就是万象纷呈的生活。生命体现在生活之中。

      中学代数需要改革,普遍认为,图解能够纠正一切。于是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都挤压进去,图解则源源而来。这些图解没有任何思想作为支撑。我是图解的拥护者,我们究竟取得了多少成效。我们想知道如何辨别。于是图表的绘制要便于我们辨识。人们无法把生命置于普通教育的任何课程表,除非首先成功地展示出生命与某种本质特性地联系,而这种特性体现了所有才智或情感认识。应该给予学生思维的穿插的说明,稍加点拨而已。学生通过培养渐渐感觉到,他们是在进行钻研,而不是一味在做知识笔记。(悦灵上网课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接受,连吸收都没有,再通过几次练习,习得并不真实的几个数字和公式,那无非是一台做题机器,而且会抛锚,连兴趣也被抹去了,除了被动的接受,再也没有主动发现的求知欲。)

      古人的作品堪称美丽,今人的作品可谓丑陋。道理在于,今人的作品是依照精确的尺度制作而成,而古人的作品各有千秋,依据的是匠工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现在辅导学生考试过关的实质,在于课程表的所有内容,都予以均等的分量。可是人类乃是天生的偏才。(读书时代,我数学不好,大学汉语老师是一位渊博而有阅历的老师,说过一句话,学好一门就有饭吃。于是我不再沉迷于数学的哀伤之中,时至今日,也过得不差。人类是天生的偏才,我怕悦灵以后数学不好,在幼儿园中班就报了数学思维,何必这么焦虑,毁掉孩子童年,要么改变自己,只鼓励,不批评。)

      显示知识地应用,若要取得成功,这个过程本质取决于学生的品质和教师的天才。(家庭教师的重要性,妈妈充当家庭中的教师。一种思路无法适合各种类别的儿童。)

      科学训练方面,处理一个思想的首要任务在于证明真伪。不过先证明思想的价值。我们初次接触一组命题的时候,是从鉴定其重要性开始的。我们在日后生活的实践便是如此。根据用途大小进行鉴定,便成为优先着手的过程。

      理论阐述要始终简明扼要,可是凡所论及之处,要保持严密精确。不能长篇大论,这样大家才能理解得彻底正确,而并不觉得费解。理论和实践不能混为一谈。凡是经过证明得真理,应该加以利用,凡是加以利用得——就可以付诸实践而论——则应该加以证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教育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