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宋填词77 李光刘一止一起唱和一起怼秦桧 都活到了80多岁

前言

李光不是一个普通人物,掌管过大宋的玉玺,宋徽宗准备禅让给儿子宋钦宗时,国玺就在李光的手里。

李光(1078年-1159年 ),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在北宋徽宗时进士及第。他和好友刘一止是南宋初期著名的长寿诗人,一位82岁一位84岁。

李光与李纲、赵鼎、胡铨并称“南宋四名臣” 。四位的共同特点都是主战派,作为秦桧的对头,四人都享受了苏轼的待遇:先后被贬谪到今天的海南岛。

如果菲律宾是我们的,估计这哥几个就去东南亚了。

李光传下来的诗有几百首,词寥寥无几,最有名的是一首《水调歌头》。写在其60多岁以后被贬谪的途中,好友刘一止还唱和了一首。

一、李光写《水调歌头 ·兵气暗吴楚》的背景

李光给这首词写了一个序,交代了创作时的背景:

过桐江,经严濑,慨然有感。予方力丐宫祠,有终焉之志,因和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

桐江是指浙江杭州富春江在桐庐前后的河段,东汉初年隐士严光(严子陵)不肯致仕隐居于此,因此这一地带被称为子陵滩、严濑等。唐朝诗人汪遵写过一首绝句《桐江》

光武重兴四海宁, 汉臣无不受浮荣。严陵何事轻轩冕, 独向桐江钓月明。

诗中说你的老同学刘秀平定天下恢复了汉朝的基业,臣子们都得到朝廷的青睐,但是你严光为什么这么轻视做官的机会呢?偏偏要跑到这里来钓鱼?

刘秀屡次请严光出山,都被拒绝。天下正是百废待兴需要用人之际,王遵之诗似乎有诘问之意?

李光经过此地,难免触景生情,两宋期间兵连祸结,天下大乱,宋室将倾。南宋建立以后,在主战主和之争上,因为主和派渐渐占了上风,象李光等人都受到了排挤。

宫祠是指宫观使,在当时是一个闲散官职,李光乞求一个闲官,所以说自己有“终焉之志”。南朝沈约《宋书·傅隆传》:

"义熙初,年四十,始为孟昶建威将军,坐辞兼,免。家在上虞,及东归,便有终焉之志。"

终焉之志,用今天的话说,算了吧,不再争了,即退隐江湖、安身终老的想法。

致道,不太清楚具体是哪一位,可能是程俱。程俱(1078-1144)字致道,号北山,南宋时秦桧曾想笼络他,但是程俱厌恶其为人,力辞不就。程俱敢于直言,曾经说过:

国家之患,在于论事者不敢尽情,当事者不敢任责,言有用否,事有成败,理固不齐。今言不合则见排于当时,事不谐则追咎于始议。故虽有智如陈平,不敢请金以行间;勇如相如,不敢全璧以抗秦;通财如刘晏,不敢言理财以赡军食。使人人不敢当事,不敢尽谋,则艰危之时,谁与图回而恢复乎?"

这一段话说出了当时政坛上的风气,也可以从侧面反应为什么李光这些有志之士为什么起了“终焉之志”。

子我,江端友字子我,是当时的著名诗人,和张元干等很多诗人互有唱和。其弟江端字子之,是《江西诗社宗派图》25人之一。

行简,刘一止(1078~1161)字行简,号太简居士,吕本中、陈与义读其诗后叹道:"语不自人间来也。"

李光写了这首水调歌头是唱和程俱(致道),同时也呈于江端友(字子我)和刘一止(字行简)。程俱的原词没有查到,江端友是否有唱和不知道。刘一止唱和之词的题目是《水调歌头 和李泰发尚书泊舟严陵》。

题目中提到了“李泰发尚书”,李光在南宋担任过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参知政事,估计他们的词是写于南宋1141年-1145年之间。

秦桧主导议和时候,李光与秦桧发生了正面争执,据《宋史》记载,李广对宋高宗赵构说:

“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

事后,李光主动辞去当时职务。得罪了秦桧后果很严重,不久李广受到党羽御史中丞万俟卨的攻击,1141年被贬往藤州,4年后又被贬往了琼州(海南岛海口一带)。后来李光又被弹劾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被从海口贬到了儋州(昌化军)。胡铨更惨,直接被贬到了三亚一带(吉阳军)。

二、李光《水调歌头 ·兵气暗吴楚》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

李光的这首词可以与刘一止地唱和之词一起来欣赏,先看一下李光地这首。

上阕开篇两句就乌云压顶: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吴楚本事国家地理中心偏南的地带,结果在南宋时,黄河以南、汉水长江以北成为宋、金的前线,姜夔《扬州慢》曾经写过“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当年西汉灭亡,东汉刘秀中兴,重建汉朝。可惜李光时代却看不到能够收复故土的名将了,只好把酒祭严光 。

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此时的南宋内忧外患,内有起义军和叛乱的部队,外有北面的金国虎视眈眈,中原板荡(诗经有<板>、<荡>两篇,写的是周厉王时政局动乱) ,无奈之中只好仰头问苍天。问天在诗经中(《唐风·鸨羽》《小雅·节南山》等)也常常见到,古诗词缘出诗骚会被认为有厚度。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关上门隐居陋室,读书研究做学问,岂不是文人的快事?​可惜未必人人都能实现。

​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这是用王羲之兰亭雅集的典故。《兰亭集序》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从近景转为写远景,水云之乡,湖光千倾,著我扁舟一叶,如何不心向往之呢?这也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扬雄《 羽猎赋 》:“乘巨鳞,骑京鱼。” 比喻隐遁或游仙。问一问归隐之人,究竟为了什么返回南方荒凉遥远的地方呢?

无论结尾是自问还是问人,都是一种迷茫,话里言外是对于个人未来与国家未来的困惑与担忧。

三、刘一止《水调歌头 和李泰发尚书泊舟严陵》

读罢李光的那首词,在看一看刘一止的宽慰之词:

千古严陵濑,清夜月荒凉。水明沙净,波面一叶弄孤光。北望旄头天际,杀气遥昏楚甸,云树失青苍。愁绝未归客,衰鬓点吴霜。

听江边,鸣宝瑟,想英皇。骑鲸仙裔,高韵清绝胜风篁。醉入无何境界,却笑昔人底事,远慕白云乡。不见咸阳道,烟草茂陵荒。

千古严陵濑,清夜月荒凉。水明沙净,波面一叶弄孤光。前四句写景起,有荒凉凄清之味道。“千古”句有历史感,明月依然,物是人非,严子陵垂钓之处,有一叶扁舟在明净的湖面上行来。

​北望旄头天际,杀气遥昏楚甸,云树失青苍。愁绝未归客,衰鬓点吴霜。接着几句,美好的静谧被打破,杀气袭来,云树为之变色,似乎天下无一处安全之地。行舟上的人愁绪满怀,已是两鬓染霜,当时的李光已经60多岁了。

听江边,鸣宝瑟,想英皇。英皇不是原来谢霆锋工作的那个娱乐公司,是娥皇女英的简称,一般简称为“皇英”,为了押韵颠倒了一下。

​骑鲸仙裔,高韵清绝胜风篁。醉入无何境界,却笑昔人底事,远慕白云乡。无何境界,即庄子“无何有之乡”: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逍遥游》​

不见咸阳道,烟草茂陵荒。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云:“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诗人发今古之感慨,当年的英雄如今也只是一抔土而已。也可以理解为对当时掌权者的一点讽谏。杜牧也有诗云: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墓。

​结束语

李光(1078年-1159年 )和刘一止(1078~1161) 二人都是徽宗时期的进士,也都在南宋时做到了高官。李光被贬海南后,以苦为乐,著书立说,在那里生活了八年。刘一止曾经被言官告状说迎附李光、傲迈慢上而被削职。

秦桧(1090-1155年)死了以后,两人陆续被重新召回启用,但是二人已年近80高龄,朝廷任其自便居住。几年后,二人陆续去世,一个82岁、一个84岁。

看过上面的两首水调歌头,可以感觉到两个60多岁的老人虽有忧国忧民之感慨,但是心态平和,精神矍铄,这或许是高寿的原因吧。结束时按惯例填词一首,《观宋填词77·和李光泊舟严陵》:

拂袖飘然去,湖海叹悲凉。扁舟一叶孤影,樽酒愧严光。沉醉江南烟柳,谁惜中原父老,仰面问穹苍。荏苒朱颜老,风月染清霜。

转沧溟,吹玉笛,笑仓皇。柴扉半掩,留得三径绕松篁。瘦马琼崖万里,书卷芸窗一梦,安处即吾乡。芳草天涯客, 吟咏乐遐荒。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22 高适破解了七律公式?为什么被清人批评是活板印?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一语道破 项羽根本不敢回到江东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宋填词77 李光刘一止一起唱和一起怼秦桧 都活到了8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