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绝望中的浪漫——《流浪地球》影评

    太阳内核急速膨胀,银河系即将毁灭。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一万座发动机,推动整个地球前往4.2光年外的新家园。

    《流浪地球》影片的一开始就将宇宙量级的背景和盘托出,与原作小说中开头满是温和委婉的信件大相径庭,给人惊讶之余是在座对制作组如此大胆安排的感叹和质疑。观众们抱着期待和紧张将视野放远在繁复幽深的宇宙翘首以盼,随之映入眼帘的是领航员号和此时全力运行着、拖着长长“慧尾”的蓝星。

    震撼的旁白与音乐戛然而止,攻势一转,画面变成三代同堂在地表露营的温馨景象。空间与时间的变换跳跃,预示主线剧情从此刻开始。

    有大刘操刀,盛名在负,故事一波七八折让人起伏荡漾自然是信手拈来的。不过由于原作的篇幅问题,对于寻常影片仅有两个多小时的容量来说,完成《流浪地球》的剧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导致电影的节奏似乎有些紧赶慢赶,这点就连很多先影后书的观众都能看得出来。在容量除外的头牌便是国内的特效技术问题。这些年国内从未出过一部科幻大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技术和人才的问题。没有聪明脑瓜能做特效这一点搞得许多投资商不愿接这个烫手山芋,资金流不入市场,没钱请人没钱拍戏,就算是再有科幻热忱的导演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幻电影的前景,看着还是半边天灰蒙蒙的。但这条路上多点钉子和绊脚石并不算是坏事,绝处逢生绝地反击,在种种状况下还能更成功把握住节奏和进度的影片才能真正得人口碑。

    回到影片。《流浪地球》未来场景的制作并不像国外科幻电影一样,它不以各种靓丽来博人眼球。之所以说“靓丽”,是因为西方人擅长比较圆滑的东西,不论是幸福的未来还是绝望的末日,其影片中出现的未来产品的外形都让人看着非常舒心,一个个像是水做的一样,让人忍不住融入其中。而我们却不。即使是在那个年代最先进的领航员号,各种高科技设施也仅是透出一种复古、朴实的感觉。仔细一想,恰恰是中国本色。

    而近地面的场景,就做得要更真实了。地球运转离开太阳系,地日距离越来越远,能接受到的热量越来越少,当地球的温度下降的一定的数字时,冰冻三尺仅一日之寒。于是在庇护仅存人类的地下城之外的地方,都是冰瀑三千尺,碎冰块时不时飞流直下。不过这结冰的水哪来的?在赤道上,人类建造了许多转向发动机,当其开始运行,地球的自转与动力抵消,大洋的水便随惯性席卷上岸,倾覆剩余没有转入地下城的人类文明。也许在大刘的思考里,一开始是为了场景建设而产生了这个设定,也可能是先料到了自转的停止,或者两者兼备。不管哪个是因,哪个是果,这点使大刘的思虑周全可见一斑。

    不过影评归影评,不必和原作扯上过多关系。但是我要提一下他另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三体》。作为《三体》忠粉,我可以打包票地说大刘是个文理双全的秀才。因为患难见人心,末日场景引发的社会矛盾繁多而难以预测,《三体》中对此的论述不下十万字。而小破球也不甘示弱。抽签进入地下城、MOSS叛逃、联合政府放弃地球等等虽是令人舌桥不下的发展,却也意外地符合逻辑。就连故事的大背景也是这样,要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是多么荒谬又合理。这样看来,死亡与绝望中的浪漫,的确让人欲罢不能。

    东西方的差异除了设定上的不同,还有就是中国人从来就是抱团救世这一点。像漫威宇宙、DC大部分都是以一人之力护亿人周全。这样的大男子主义放到现在只能说是俗套和遥不可及,全靠老粉们最后一点情怀在支撑。但小破球不同,它干脆地跨越了种族国界,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哪怕是一个女初中生。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刘培强和老马往主控室前行的时候,发现察觉到MOSS叛逃了的不止他一个人。这说明,就算是电影的主要角色,在整个背景里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中校。

    与书相比,电影的优势即打破了视觉的界限,激活更多感官。为了观众的极佳体验,导演与音乐总监绞尽脑汁抓住海明威所说“使你最激动的那滴水”,在那一刻放出视听的轰炸。假如在刘培强开启前进三的时候你哭了,或者在那么多运载车一起调头的时候感到热血上涌,那么这部影片就胜利了。

    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小破球却凭借自身不错的素质已经撕开了这一领域的一道口子。除了自己盆满钵满,还为后生们铲走了门前雪——小朋友们也是时候走出去了。

    血(别) 雨(屏) 腥(蔽) 风(我)不是长久的,家在前方而不是身后。浪漫不是人的专权,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但是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最后,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流浪地球》海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亡与绝望中的浪漫——《流浪地球》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