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 | 去往德累斯顿

是八月底去的德累斯顿,恰巧先生有个会议,正好我母亲当时也在我家过夏天,我们都没有去过德累斯顿,寻思着在哪带娃不是带呢。于是,我们就三大人、一小娃,登上了开往德累斯顿的列车。

我常常和别人说,德国很小,欧洲很小,一不小心就跑到了别的国家,也确实,我们住在德国西南的德法边境上,不过半个小时的车程,就能一脚踏进法国的国界。可德累斯顿偏东偏北,坐高铁要六小时。不过这也跟德铁的速度有关,德铁已经是上世纪的产物了,和国内新兴的高铁在速度上比不了。不过在细节方面有很多彰显两个民族个性的地方,很有意思,以后有机会专门写一篇。

德累斯顿被称为“易北河畔的弗洛伦萨”,易北河是横穿德累斯顿的一条河,弗洛伦萨因为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常常被视为欧洲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比喻成弗洛伦萨,其实也就是指德累斯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夜晚的易北河


德累斯顿有很多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我对建筑风格不是很了解,大致只能分辨出哥特式通常黑暗尖耸,而巴洛克式主打一个奢华大气。如果站在易北河的通往老城区的桥梁上眺望,就能把那些宏伟的建筑群尽收眼底。乍一看,建筑群古旧,墙体漆黑,穹顶铜绿,只有最高点的金天使或者金十字架熠熠闪光,你可能会以为它们已在河畔伫立百年,但其实不然,二战结束前夕,1945年的2月,德累斯顿被盟军连续轰炸,几乎夷为平地。所以现在看到的建筑都是战后重建的,有些甚至是在两德统一后的十多年才修缮完成。

森珀歌剧院


宫廷教堂


布吕诺平台上的美术学院


壁画:王侯出征图

德累斯顿著名的景点包括茨维格宫(Zwinger Palast),圣母教堂(Frauenkirche)以及老城区的各种教堂博物馆。小朋友对看建筑完全没有兴趣,连哄带骗又抱的地才走完全程,我对历史宗教也不精通,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不过我很喜欢宫殿长廊或者顶上的雕塑,各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圣母教堂


茨维格宫


茨维格宫


茨维格宫

前几天都在老城区转悠,最后一天我们去了周边的一个国家公园,叫萨克森小瑞士,断句是这样,“萨克森”加“小瑞士”,萨克森是州名,小瑞士是指风景秀丽堪比瑞士,欧洲虽然处处风景宜人,但说到底大概最美还是在瑞士。

山里的天气阴晴不定,刚进山那会儿已临近中午,大家都饿了,便在入口的小饭馆买了点香肠面包,还没等坐下来吃上一口,哗啦哗啦,有雨滴在敲打着树叶。眼见着雨越下越大,我们只好端着餐盘站到了小饭馆的木长廊下面躲雨。来来往往的行人渐少,剩下的都是些穿登山鞋、拄登山杖、穿雨衣的人,看到别人的装备,再看看我们的浅口布鞋,都不禁失笑了。好在,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树叶间又透进来斑驳的阳光。于是,我们赶忙往山里进发。

山里满目苍翠,其间有巨石耸立,据说这是中欧独特的白垩砂岩景观,我母亲说很像国内的喀斯特地貌,我也联想到云南石林。无论如何,在城市生活久了,看看这大自然的美景,总是心情舒畅很多。

萨克森小瑞士的砂岩地貌

山里的行步道也做得不错,可以在巨石间穿梭往来,无奈小娃还小,我们带了童车,上下楼梯很不方便。于是我们把童车停在半路,拉着小娃就走。不知怎么地,他看到一棵根须裸露在外的树木,突然起了爬树的心思,就是不肯向前挪步,看他小心翼翼的样子,又要爬又怕摔倒,真是好气又好笑。没过一会,噼里啪啦又开始掉雨点,我们只好快速返程,俩大人像抬轿子似的连人带车把娃又抬了出去,找到一个临时避雨点,这才松了口气。被突如其来的雨折腾了两次,时间也已经不早了,准备下山。

萨克森小瑞士的著名石桥

我们从西南到东北,一路来到德累斯顿,老实说,无论是火车沿途的风景,还是当地人的饮食起居,我都没有感觉到巨大的差异,可能还是德国太小了或者这个世界太像了。我很想去德累斯顿国家公园走走那条行步道,穿过巨石,在林间,所以小娃你什么时候能长大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 | 去往德累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