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道德经》52

第十章3 做好事被当做理所理当怎么办?|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在聊之前,先回答一位朋友的问题,这位朋友留言,说大衣哥给村子里边捐钱,大家知道大衣哥,唱歌的,在电视里特别火。他是一个农民,后来出了名以后,挣钱多了,给村子里边修路,给大家捐东西。但是时间长了,好像大家觉得应该似的,你少捐了大家还不开心,这样值得吗?这就是我一直在讲道的原则。

我们要学天之道,你就豁然多了,天之道,为大家做事,让世界万物如此繁茂,您说他要求回报没有?没有。他隐身于背后,他做的好事:第一不张扬;第二不要求回报。我们学习这种品性,你不为别人的回报而去做事,当为别人回报而做事的时候,比如我做好事,别人要夸我,有的时候您做好事,大家不但不夸您,还骂您。如果您在意这个回报,就会终止行善。我做好事,比如我坐车让座,坐下来以后,老大妈带个小孙女坐那了,一声谢谢没说,让座这人要求回报,不开心了,我让了座,你不说谢谢,那怎么办?你起来,我座不让给你了。您看您把行善这行动就给终止了,这种行善是非常有限的,真正的施与、施舍、布施,都是不在意回报的,而且越低调越好,大家不知道才好呢。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只对自己心中的善念负责,我帮大家了,你是夸我也好骂我也好,都不在意,我心里认为这是好事,就去做,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你做了好事,大家觉得不满足等等,不要在意它,我做到此为止,我认为我该做这些就去做。最后,不是您跟您被施舍或被帮助这些人的关系,而是您面对自己良心的这种关系,您良心认为太好了,太开心了,那就行了,这事就值了,别等大家回报,这是一种态度。老子《道德经》一直在讲这种态度,不记回报、忘记回报,我就为大家做事。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十章,第三句,“修除玄鉴,能无疵乎”,这话在通行本里是不一样的,通行本里是“涤出玄览,能无疵乎”,“涤出玄览”的“览”字是看的意思,大家说“玄览”是心镜,为什么是心镜,心里边的镜子,为什么是心镜,也解释不大清楚。现在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出来以后,我们一看,原来不是一个阅览的“览”字,是什么字?原来是个“监”,监视的“监”,为什么写“监视”的“监”,当什么讲?“监”字是这样的,“监”字最早是当镜子讲,我们现在说监视,看什么东西,过去“监”当镜子讲。给大家解释一个字,我们了解一下古代文化。“监”字的繁体怎么写?左边像个大臣的臣字,甲骨文时候,就是一个大眼睛,右边是一个人在那一个大眼睛瞪着,下边是一个器皿的“皿”,器皿是一个空的,比如盆,在器皿上面加一横,里边有水的意思。过去一开始没有镜子,古代哪有镜子,那怎么来看自己脸上干净不干净?您看都上水边来,或者接一盆水,低头往下看,一看水里边影子,自己脸上干净不干净,这就是最早的镜子,它叫“监”,“监”是名词也是动词,您这么看,来审视自己脸上有没有东西,这种状态就叫“监”,从上往下看,想找点什么问题来看,这叫“监”。

镜子随着人们技术的发展,一开始只能用水,后来有金属了,我们给它磨成亮了,拿这种金属镜子,一直用了好久,我们到了晋代就有了。这时候就改变了,下边就不是器皿的“皿”了,而改成了金属的“金”字了,现在就是金“鉴”,《医宗金鉴》的“鉴”,就是这个“鉴”了。字的进化体现了我们技术的进化,最早镜子是水,后来变成了金属的器皿,“修除玄鉴”,为什么不写“涤出玄鉴”?这俩其实没什么大区别,“修”是修整的意思,“涤”是洗涤的意思,没什么大区别,我们就按帛书乙本的“修除玄鉴”来讲,“览”字的读音基本上就去掉了。我不主张现在还用“涤出玄览”,大家看了也不懂,也解释不通的方式去解《道德经》。“览”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在抄写过程中,给抄成“监”,慢慢给抄成“览”。帛书甲本写的是“监”上面加个草字头,变成“蓝”字了,也是抄错了,古代抄文献的时候,经常容易抄错。

“修除玄鉴,能无疵乎”,“疵”是瑕疵的“疵”,什么意思?“玄鉴”,“玄”就是深妙的意思,很深很深的这种镜子,意思是我们心里边的镜子,你心里边能不能保持纯净、干净的状态,把它清理干净,清除掉杂念,没有一点瑕疵,能不能做到这点。我前边啰嗦了这么多,这才讲到正题,老子告诉我们,能不能修炼到心中宁静,没有一丝杂念,这种说法其实跟佛教禅宗神秀大师讲的很像,神秀说过一句著名的句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明镜台”就是心里边是镜子,“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大家看神秀大师讲的,其实跟老子《道德经》讲的是一致的,就是把心里边这面镜子,给它清理的一尘不染,这是一种状态。大家说,这不是菩提树,也不用染尘埃,那是更高的境界。但是大家记住,那种空的境界,一定是通过这种勤勤尘拂拭的修炼而得来的。我觉得神秀和慧能从本质上讲,是给两个层次的人在讲课,他俩本身不应该争的,并无高下。给老百姓,那些刚修行的人去讲,你就要告诉他,通过一些方式经常保持内心的纯净,要不断地去擦它去修炼它。当他养成习惯以后,进入这种境界了,才会进入一种空的状态,并不是每个人上来都有这种慧根,上来就心一下空了,无所谓,我做好事,大家不需要回报。一开始您需要随时提醒自己,习惯了以后,过了几年,您修炼的境界高了,可能做好事就真的不要回报了。但是,一开始坦诚的讲,我们还都有点世俗之心,都需要一点回报的念头,慢慢修炼才能到达那个境界,这是两个境界。这两个人其实本不应该斗,我觉得是下边的徒弟们,非要分出个高下来,去斗的。老子讲这种境界,实际上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通过修炼,经常保持自己内心的这种纯净,没有杂念,不为自己捞取这种欲望,这个领导者必定大成,一定的。

我们往往没有任何的修炼方式,我们也不学习,我们就是凭自己的本能,凭我们世俗接触的这些社会知识去处事的话,习气一定存在,一定在某些时候冒出来,在最关键的时候冒出来一次,就够您回头要做多少努力去挽回的了。不要指望每次预见事,我们能够灵机一动,能够一下境界上来,没那事。一定要平时养成习惯去修炼自己,我们不要小瞧各种宗教的仪轨,为什么每天基督教吃饭之前都要感谢主?这是仪轨,每天都做,为什么日本人,好多人吃饭之前,要双手拍两下,感谢食物为我奉献了自己?这都是仪轨,这种仪轨有什么好处?让你养成习惯,养成习惯以后,你的身体养成习惯了,思想养成习惯了,很容易再遇到事立刻进入这种境界。如果平时不注意,觉得我脑袋灵光,我这个人聪明、境界高,我一碰到事了,您放心,什么时候私心一上来,有可能您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老子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别觉得这事能天生而成,我们要去勤勤的、时时的把它去给擦干净,把心境保持干净,清除杂念,经过长期的这种修炼,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这是老子告诉大家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这么做的话,您的境界一定自是不同。

今天就讲到这,明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的下一句话,感谢大家,再见。

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大伦《道德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