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世界尽头》: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埃德加•赖特)

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

第二章:宇宙开始 世界尽头

第三章: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

————

1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

这部电影以虚构的英国小镇遭到来历不明的外星人劫持作为剧情主线,隐线则是五位老友怀旧的寻找之旅。

主线的剧情比较常见,而隐线的“英国酒吧文化”则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创造了12个来自真实或虚构的酒吧,并各冠以富有个性意味的名称,分别为:

1、一号邮局

2、老熟客  

3、出名公鸡 

4、交叉双手  

5、好伙伴 

6、可靠仆人

7、双头狗  

8、美人鱼  

9、蜂窝  

10、国王头  

11、墙洞  

12、世界尽头

这些酒吧成为五位男主角旅途中的各个站点。如果有观众和我一样,也对本片的酒吧文化感兴趣,请看我的另一篇影评《爱死了这十二家酒吧:<世界尽头>》。

据说每个酒吧的名字都同当段故事有着强烈的联系,不过我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找出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小趣味,是导演的策略,可以拉影迷多看几次电影。

把旅途的“关卡”设定为各个酒吧,本是很好的创意,然而这个噱头却并没达到预期效果,让人意犹未尽。导演本可以将酒吧的内外风格设计得更具个性,却止步于招牌而已(招牌设计得很好)

酒吧内部的陈设按照剧中的话来说是被“星巴克”化了,失去了名称赋所予的独特含义,略讽了商业流水线的现状。而导演似乎无意在这部娱乐片中过多表现“酒吧”的历史或文化,使本片在艺术内涵未能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如果我是导演,会在此处大做文章,将传奇性的故事与酒吧文化作为并行的两条明暗线来叙述,让观众在看科幻喜剧的同时也能品读到英国酒吧特有的历史、习俗与时尚。

村上春树写小说就将其对美国文化(尤其是爵士、摇滚)的狂热喜爱穿插到爱情故事之中。不过这还得看作者是否真心喜爱这东西,据导演和编剧所说,他们都不是真正爱喝酒的男人,所以内涵挖掘得不够。

我虽然也不算爱饮酒,却非常喜欢商艺结合、品牌代言、餐厅文化等等,像迪士尼、麦当劳、可口可乐、史努比、加菲猫这些都是,所以我钟情于本片的12个酒吧名称和招牌,极力想从中寻找出更多的文化内涵。日后不断看这部电影的动力也将是对酒吧文化的喜爱。

我曾为了给我朋友经营的麦当劳分店作装饰,在她们给“加菲”做代言的时候,设计并和妹妹合力画了一幅“加菲猫和史努比”水粉画当新年礼物。可惜的是,礼品送到的时候,她们和“加菲”合约期满,改成代言华纳“猫和老鼠”了。为了不和“加菲猫”打官司,这幅画就没有与合肥的大大小小的顾客们见面,而是躲在了她们员工休息室的墙上。

————

2 宇宙开始 世界尽头

一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片头要吸引观众,而片尾则让人回味思考。本片的中间旅程部分其实很一般,但导演埃德加·赖特的强项似乎就是首尾两端,这从《僵尸肖恩》就已看出。先不说本片一首一尾唯美精致的画面,仅在情节设置上也是罕见的经典。

开头的快速剪辑和怀旧风配合完美,五位主人公年轻时的演员也挑选得十分神似,再加上前奏的“铺垫”堪称神作,可吸引电影爱好者反复观看。

因为后面八十分钟的故事早已在这短短五分钟的前奏中有所提示,成年时的寻找之旅其实也就是翻演了一次青春,意味着成年后在似曾相识的经历中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这也是本片隐含最深的涵义——中年人茫然若失的伤感及对青春的怀念致敬!

结局是我没想到的。人类(至少英国人)的文明被外星生物摧毁,导致以几位主人公为首的英国人过起了类似野人的生活,然而这又不完全是原始社会,现代化的事物时隐时现,甚至在贫瘠的农场上出现让胖子朝思暮想的“可爱多薄荷冰激凌”的包装纸。

而这款食物正是这套“血与冰激凌三部曲”(又名“可爱多三部曲”:《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世界尽头》)的隐线。

而那两位被怪物“策反”的主人公则被导演以两组谐趣幽默的情境勾勒一笔,让人捧腹的同时感到了一种善意的温暖。

本着对开局和结尾的重视,导演在戏中安排了很多铺垫,比如说胖子安迪·奈特利被机器人舞女咬走的那枚戒指,本来都已经被观众遗忘,却在片尾被安迪·奈特利从机器人舞女的肚子里取得了。

再如那句无关痛痒的“如果我径直走向充斥着魁梧大汉的酒吧中却只点一杯白开水,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本来只作为胖子安迪·奈特利挡酒的借口而已,观众本来也是看过就算了,却在结尾被导演画龙点睛,让盖瑞·金真的就那么做了(象征着对好友的认可),还说得那么酷,做得那么潇洒,追回了被遗忘的细节,证明导演在安排故事的时候的确动脑筋认真思考过,尊重了观众的智商。

————

3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

“英式幽默”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词,也确实在生活和创作中努力去运用,表现了我对喜剧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不止一次提到:香港的“周式幽默”和东北的“赵式幽默”都有着英式幽默的精髓,这三种幽默文化虽然不是出自同源,却在表现形式上出奇得相似。

英式幽默的代表剧集是《憨豆先生》和《IT狂人》,代表电影是《巨蟒与圣杯》和《僵尸肖恩》。和剧集比起来,“英式幽默”在电影中的表现还是略逊一筹,毕竟缺少了片场的同期笑声。

现就拿《世界尽头》这部作品来说说,虽然笑点并不是很多。

我习惯写影评时随心所欲,不去翻阅其它资料,在仅看过一遍的情况下,我随便说说本片印象较深的英式笑点:

1、在主人公们怀疑周围的人群都被机器人掌控的时候,他们首先想的不是逃跑或对抗,而是给“机器人”这个词语找一个代号,因为他们怕交谈的时候被敌人听到了“机器人”一词而引起对方的怀疑,所以经过他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之后,最后决定用“space”(空白)一词代替“机器人”一词。

而他们也确实很快就遵从命令,很快就改口说“我们刚才打死了几个空白”。这种“在适当时刻不做适当事情”以及“混淆幼稚与成熟、可笑与严肃、安全与危险”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标准的英式幽默。

2、将“胖子很喜欢主人公的母亲”这一让人想不通的情节设置从第一部《僵尸肖恩》延续到了第三部《世界尽头》,实际上这一设置本就是荒诞的,因为胖子(尼克·弗罗斯特饰演)一直扮演的都是主人公(西蒙·佩吉饰演)的同龄人,而他为何会喜欢好友的妈妈呢?而且这一“姐弟恋”的设置究竟有何必要要贯穿始终呢?

很明显,这是英式幽默的表现,这种荒诞不经的“鸡肋情节”(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际上象征着导演的个人品牌,因为这几部作品都是同一批导演、编剧和主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独特的事情完全可以放在系列影片之中,作为具有线索意义的细节。

这就与吴宇森的“白鸽”、王家卫的“墨镜”、刘镇伟的“穿越”一样,成为作者品牌的一个标志。不过,“可爱多冰激凌”这个标志也许更可爱一些。

————

英式幽默本是英国(尤其是伦敦)文化的独特产物,我在品读之后却爱得一发不可收拾,不仅狂追英国情景喜剧,而且大胆地将英式幽默和周星驰、赵本山作比较,认为三者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我和堂妹、表弟”、“我和朋友柳林、杨飞”也无形中组成了两组“英式幽默三人组”,将这种异国文化代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是对英式幽默更大的阐释和致敬。

想真正拥有“英式幽默”不能仅局限于语言和行为的模仿,而是要掌握这种幽默的精髓和气质,让自己真正得像英国人那样“笨拙”起来。


2014/2/26初稿    2021/8/3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视评论】《世界尽头》: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埃德加•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