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析问题

学习笔记之怎么分析问题:

1,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实为分析问题之蓝本。

表明看颇为凌乱,似无内在逻辑,像即席发言,实则层层累进。

可分三层次看待,乃一流智者分析问题时的基本框架。

2,

第一层次说的是政本问题人的问题,即郭嘉所谓道的问题。

郭嘉分别评价袁曹各四个字:

袁绍,繁礼多仪。

曹操,体任自然。

3,

怎么理解?

通常一国之建立,必大兴礼乐。

辨亲疏,定尊卑,巩固统治秩序等。

礼记言: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仪并非为束缚人限制人,乃是一引导人不断提升自己生命层次的善巧方便,而已。

圣人制定礼仪之时,绞尽脑汁通过这些礼仪,约束行动抑制欲望,此第一步。

生活工作遵循这些礼法,不至犯大错,但至于能否打破业力,顺利提升至圣人之境界,乃至心灵自由,还需其它。

上层次继续提升,修炼定慧功夫,迟早会进入体任自然之境界。

在郭嘉看来,曹操之层次、功夫、境界已远超袁绍。

袁绍可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典型,把圣人礼法死板遵照执行,典型的教条主义者。

体任自然的状态,这种境界差距不是简单练习就可弥补的。

这一点连曹操自己可能都没看明。

4,

此层次分析审视一旦结束,后面就可以不用看了。

但,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郭嘉道出了第二层次问题。

5,

第二层次是政纲问题,路线方针的问题。

一个军政集团若欲望胜利,路线方针务必正确。

大路线错了,团队多厉害也会走着走着就掉沟里去了。

郭嘉比较袁曹二人概括了两大特点: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路线上,袁绍倒行逆施,曹操则顺天应人,处处以天子的名义行事。

袁绍沿袭汉朝传统,“以宽济宽”。

而曹操根据时代特点的不同“纠之以猛”,与诸葛治蜀类似。

6,

有了路线方针方面的对比,曹操战胜袁绍其实是大有可能的。

但,常人难以理解此二层次,那么第三层次问题也随之而来。

7,

第三层次,也就是普通人看来战胜对手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也被郭嘉拿来进行了一番比较,所谓“度、谋、德、仁、明、文、武”等。

这几个方面,都是世间一些有见识的人眼中决定胜负最直接重要的东西,也是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郭嘉也将袁曹二人特点一一对比,曹亦远胜于袁。

第三层次之下就是现象层次,即实力对比。

此层次,袁绍实力确实比曹操强得多。

综合以上,郭嘉在分析问题时的基本框架,实则一流智者分析问题之基本思路。

8,

智低者永远看不到第一层次问题,此层面所面对皆本质问题,是意识的迁流变化问题。

第一层次之上其实还有“天意”,即“德与天意”之互动问题。

巴菲特在投资一家公司时最看重的是:人。

为何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其道理全在于此。

9,

郭嘉在第一层次的分析判断方面尤为擅长。

他彻底的把心看透了,把人看透了,他是天资纵横。

如何才能像郭嘉一样?

先看透自己,其他人自然也清楚了。

普通人,所纠缠的主要是现象问题,所以他们认定曹操在实力强大的袁绍面前必败。

智者所着重观察的是本质问题,所以荀彧、郭嘉、沮授认定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面对曹操多半折戟。

普通人所着眼的地方,主要是第三层次以及第三层次以下的因素。

判断能否取胜,他们主要依靠的是兵力、装备够不够多,刀剑够不够锋利,粮食够不够吃,是否能耗过对方等方面的考量。

稍微再高一层次的人,会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概括、提炼,考虑一些综合国力方面的因素,看综合实力是否能够强过对方。

圣贤书总强调人是最重要的。

但,人如何与第二第三层的实力结合转化,则不甚了了。

实际上,第一层次更多的是一个生命层次、人生境界的问题。

所以,众人看书看到这里总是一头雾水,如坠五里雾中,因为一到这里,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知识学习所能够面对的了。

而当你放下书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参悟、实践,境界再上一层楼之后再看到这里,以前的困惑就豁然开朗了。

10,

在《摩诃婆罗多》中,俱卢之战即将开始的时候,两派都纷纷地到各国去寻求自己的同盟军,其中最重要也是两派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多门城的黑天。

两派的两个核心人物,难敌和阿周那都到多门城去找黑天,难敌先到,而阿周那最先被黑天看见,两人陷入争执。

黑天就把多门城的势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自己庞大的军队,一部分则是自己,让二人选择。

阿周那没有犹豫就选择了黑天,而难敌也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多门城战无不胜的那罗延大军。

这实际上就是两种人生层次的差别。

而郭嘉能在此侃侃而谈袁曹的生命境界,说明他实际上有着比曹操本人更高的层次。

这样的人在曹操身边,曹操的胜利是大概率。

总结:

而这也是曹操起兵讨董卓之时的一大初心: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么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