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之所以改变主要是“信”

时至今日,已经足足两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新网师教师学习中心郝晓东主任讲的这个“理”:世上有没有上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信不信,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不是知识分子宣传神论,而是强调“相信的重要性”。

说到“相信”,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和复杂的岁月里,还真难以研判,索性人们干脆来一个“不信”或者表面信了内心也不信。

听到我的这个“结论”,可能很多读者会反对,但我想说,你不赞成我们就一起来思考一下下面的这个现象:一场讲座、一次培训、一个分享,下面的观众上百,但是到最后能受影响甚至于信而去做出改变的能有几个?

原因出自哪里,是这些授课的专家老师真的没有水平,真的是众多人们心中的“砖家”吗?

我想应该不是他们一点都没水平,至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嘛!

其实,我们大多数已经习惯于太“自信”了——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还是不错,相信自己已经够可以了,相信自己不需要接受他人的引领,相信自己不需要去做任何的改变……

太过于自信就会墨守成规,太过于自信就会难以突破,太或许自信就会永远跳不出舒适圈。

于是,没有带着相信他人的心态去学习,没有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学习,所以也就没有了应有的主见和变革。

这就是郝老师说的相信,也是人们常说的:相信相信的力量。

我毫不骄傲地讲,这几年我之所以改变,主要是我充满了“信”。

也不能完全说我一直都充满“信”,起初的前十七年我也不信,一是因为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有什么可信的,二是特殊教学环境的影响而不信。

所以,可以说消极怠工,面对问题总是寻找各种借口,自己改变不了的借口,相信他人吹牛皮的借口,唯独没有相信过其实我们每一个教育的局中人都可以改变现状去营造局部的春天。

我的“不信”直到2015年12月,我有机会到北京大学参加第一次极为规范、上档次的培训才有所转变。

在这次培训会上,我信了温儒敏教授,信了阅读,信了青春语文王君,信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信了自己不能太自信,信了只有不断向他人学习才能做好教育。

后来,在2019年5月的厦门骨干教师培训,我又信了任勇、章立早等老师。7月份,偶然的关注李镇西老师的“镇西茶馆”更信了李镇西老师。

随后的这两年里,我信了新教育实验网络示范学院,信了郝晓东老师,信了王辉霞、周娟、马增信、何刚、王宗祥、娄宏洋等网师人;信了“教育行走”,信了张文质老师、谢云老师,信了陈秀玉、蒋铭国、陈武红等教育行者;信了“互加计划”,信了吴虹校长,信了塔塔教练,信了张艳红、孙美霞、王德国等同修教练者……

再后来,信了新教育理事会爱心与教育研究会,信了詹大年校长,信了王军、皇叔、勇哥、潘校、夏婷等爱心践行者……

现在,我几乎什么都信,公众号、平台直播……有用的反复看,没用的略过。

有人问我怎么成长成为现在的新我,实话讲我还真不到我是怎么过来的,如果真需要一个答案,那就是我的“信”让我改变了我自己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几年,我之所以改变主要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