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作者:默娜·B.舒尔;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

出版机构:天略图书;北京联合出版社



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把智商看得无比重要的时代了,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是情商。

那么,什么是情商呢?在我看来,情商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我们无法独立生活于这个世界,无论是自愿还是不得不,总是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与人相处的能力不足,就有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被归为心理问题的麻烦。每当听到有孩子自杀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如果自杀的那个孩子有学过如何与人相处,有一定的与人相处的能力,那么如此的悲剧是不是能够避免呢?

既然与人相处的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怎么学习呢?很遗憾,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教给过我。自从有了孩子,无比关注孩子健康情况,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每每听到有小孩自杀时,胆战心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带着懵懵懂懂,听了很多本书,直到听到这本《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才明白与人相处的能力要如何学习。于是迫不及待的买了一读,顿感收获颇丰。

舒尔博士强调的是教孩子如何思考,从而影响孩子的社会能力。这种方法简称ICPS我能解决问题),是通过不断重复解决问题的关键字词、感觉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想出其他的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而形成的。这个方法可以设计成各种各样的游戏,能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的理解关键字词、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同办法,并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首先,需要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字词。

关键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字词包括6组连词,是ICPS对话方法的敲门砖。

这6组词分别是:是 / 不(没)、和 / 或者(还是)、一些 / 所有、之前 / 之后、现在 / 稍后(以后)、相同 / 不同

千万不要小看这简单的6组词,真正理解了这6组词,会让孩子明白他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事情可以是这样的,也可以是那样的。如此一来,拓宽了孩子的视野,也打开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大门。

比如说当孩子抱怨着寻求你的关注时,告诉他:“我现在能和你(玩儿、讲故事,等等)。稍后我可以陪你一会儿。你现在可以想点不同的事情来做吗?”如果孩子对这些词语足够熟悉,听到它们就会想到玩过的游戏,那么他会很乐意配合你的。

关键词的第二部分,是表达感受的字词,包括但不限于:开心、伤心、生气、沮丧、骄傲……

孩子只有理解表达感受的字词,才能肯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只有他们明白自己的感受,才能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我们无法强迫一个连自己的感受都无法明确的人,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学习这些表达感受的词语至关重要。

比如孩子在刚粉刷一新的墙上作画。

Mum:当你做某件我希望你做的事情时,你觉得我会有什么感受

Son:生气

Mum:你和我对此有同样的感觉还是不同感受

Son:不同的感受。

Mum: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想让你在墙上画画吗?

Son:因为很难擦掉。

Mum:还有呢?

Son:很脏。

Mum:你能想出一个既不会弄脏墙壁,而我又不会感到生气的不同的地方画画吗?

Son:……在……纸上

Mum:好主意。

虽然很是神奇,但是在孩子学会了基础的解决问题字词、理解了各种感受以后,这样解决日常冲突的方法并不是很难实现的。

关键词的第三部分,是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阶段的字词,包括:合适的时间 / 不合适的时间、如果 / 那么、可能 / 或许、为什么 / 因为、公平 / 不公平

掌握这几组词,会帮助孩子引发因果的思考,会为引导孩子进一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比如当孩子不肯轮流或者分享时:

“你占用了所有的时间,而你的朋友怎么也轮不到,这样公平吗?”

“如果你不让你的朋友玩,你觉得他可能会有什么感受?”

“你之前已经玩过了,可是妹妹还有玩过。要是现在你还玩,这样公平吗?你现在能想点不同的事情时去做吗?”

理解掌握上面这些关键词,是引导孩子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核心。只有充分理解掌握了它们,听到它们出现就会想起玩过的字词游戏,愿意主动参与这样的字词游戏,孩子才能一步步踏上与人和谐相处的康庄大道。

当孩子非常熟悉我能解决问题字词以后,就要开始正式解决问题了。

那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明白解决一个问题不止有一种办法

刚开始可以通过假设的角色和环境,以玩偶、图画、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励孩子寻找多种解决办法。在这个阶段,思考的过程比想出的办法更重要。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思考过程:“不止有一种办法;我不一定非得要用我想到的第一种办法,或者这么快就放弃。”所以,对于孩子想出的办法,不要评价,即使他的办法很是离谱,也仅仅是鼓励他再想一些不同的办法。这个阶段,让孩子自由的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有的孩子,会出于各种原因,拒绝想办法,或者是想出一个办法之后就很肯定的告诉你他没有不同的办法了。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表现出耐心,不要给孩子压力。接下来,弄清楚孩子拒绝想办法的原因。如果单纯是因为不想要再玩这个游戏了,那么暂时停止游戏也没有关系,毕竟孩子愿意主动练习并将之应用的前提,是他觉得这件事情有意思。如果是因为孩子有些畏难情绪,那么可以考虑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比如说“说些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做些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孩子只是对不同的办法有些困惑,可能会认为他的第一个答案是“错误的”,那么可以编辑一下我们的语言,提醒孩子向他们询问不同的办法是游戏本身的要求。比如可以这样说:“那是一种办法。现在,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想出很多不同的办法。”

寻找多种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有一点特别的重要,那就是准备好纸和笔,把孩子的办法写下来。这样做,一是有一种仪式感;再有会显得很正式,让孩子能感觉到爸爸妈妈对他们的重视,从而更加认真的对待这个事情。

在孩子已经养成了“不止一种方法”的思考习惯以后,我们就要加入最后一个解决问题的技巧——考虑后果。这样,孩子就能学会评价他们的方法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影响。

引导孩子因果思考时需要注意,只有当他们知道事情是按照某种顺序发生时,他们才能明白后果的意义。所以让孩子先复习一下事情是按照某种顺序发生的,会更容易帮助他们思考因果。练习“之前”“之后”的字词游戏和故事接龙就是不错的选择。孩子理解因果之后,可以在之前“寻找多种解决办法”游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果选择这个办法,有可能会发生什么”。目前仍然是鼓励孩子思考的阶段,所以对于孩子想出来的各种后果,不要评价依旧要放在首位。当然,写下来也是很重要的。

当孩子回答“什么也不会发生”或者“我不知道”时,一定要设法弄明白孩子的真正含义是“我不在意”还是“我被难住了”。如果孩子当时没兴趣玩这个游戏,就要休息一下。以后总还会有很多机会的。如果孩子觉得被难倒了,想不出答案,可以通过继续对话,鼓励他们思考后果。比如“或许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但是让我们虚构一下可能会发生的事。”“没有人能确定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假设可能会发生什么,来继续我们的游戏。”

孩子学会了考虑后果之后,就要引入另一个概念——有些后果使得一个解决办法是个好办法,而有些后果使得一个解决办法是不好的办法。孩子明白了这一点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判断自己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好还是不好。而且,他们会从找办法游戏中明白,当他们认为一个解决办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想别的办法。

“我能解决问题”方法就是以上内容了。总结起来就是:

1.明确问题所在。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3.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4.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

跟着书中的步骤,带着孩子一步一步的练习,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解决问题小能手。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露一般。实实在在的将我从育儿焦虑的陷阱中拽了出来。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案例,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有作者精心准备的经典对话,甚至还有“我能解决问题”提示卡。真心的推荐每一个关心孩子的人阅读,期待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