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是我关注的一个教育心理咨询师推荐的,一共用了两天半的时间,认真读完一遍又重点翻阅了一遍。读完心里充满欣慰和感恩。
欣慰的是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是有觉醒意识的,处在觉醒和不觉醒之间徘徊往复,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觉醒的教养之道是一辈子的事,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处于觉醒的状态。至少这说明我已经走在了觉醒的教养之路上,并且还有很多拓展和提升的机会和空间。
感恩的是遇到这本书,仿佛遇到了知音一般,无论是作者优美的文字,还是熠熠生辉的思想理念都让我不禁连连称是和赞叹。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作者前言中所说的不适,反而很享受其中的过程,时而平静时而振奋,感觉自己在源源不断的汲取能量。所以这本书理应被列为我的年度之最。
这本书的主旨是告诉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回归本真的自我,时刻带有一种警觉的清醒意识,摒除过去成长经验延伸下来的固有的惯性思维模式,放弃自己的偏见和主观臆断,纯粹地体验当下,发乎本心的从客观事实出发,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本真,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做出适当的回应和反馈。
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促进的和谐亲密的精神关系。把亲子关系的旅程,看做是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的两个精神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享受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怀着好奇与敬畏之心,体验生命历程中的一切创造和改变。
下面是我个人感悟比较深的几个方面,分享给你:
一、关于对孩子的期望
常常有人会问:“孩子长大了,你想让她做什么?”这个问题总是令我迷惑,因为我完全不知道孩子将来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于是我回答:“她已经做到了。我只希望她做到内心宁静。一旦她懂得了这一点,就会拥有全世界。”
我也曾问过自己,这一辈子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答案就是:内心宁静。现实中我们总是很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内心宁静平和的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境遇,正是我此生想要达到的目标。
而对于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孩子的内心,我只希望他能够真正的做自己。
二、关于自负和虚荣心
有一次,一个朋友陪我和女儿来到海滩。当时女儿3岁。白天,女儿突然变现的像个小怪兽,尖叫、闹脾气、发疯。我特别想给朋友留下一个好印象,想让她羡慕我这个“最好的”母亲有个“最好的”女儿。出于自负和虚荣心,我对女儿的行为产生了厌恶,认为她是存心羞辱我。我把她拖到一遍,极其轻蔑地看着她,“我这辈子再也不带你来海边了。”我向她赌咒。这样当然只能让她哭的更厉害。我继续将自己的威胁升级。“我再也不让你看Elmo,再也不给你糖果,再也不带你去公园,再也不带你吃披萨。”最后,她安静了下来,只剩我在生气。当天余下的时间,她表现得好极了,就像个天使。
由于我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所以乱了分寸。结果,我不但没有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反而在自负感的驱使下威胁她、吓唬她。我更关心自己在朋友眼里的形象,而不是纠正女儿的行为。
如今,我常常告诫自己:“要当时当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如果她的行为需要认同,那我要及时反馈。如果她的行为需要纠正,那我会及时警告,让她即刻汲取教训。如果她的行为不需要我做任何举措,那我就什么反应也不作。”
上面的这个场景太熟悉了,我也曾经做过类似的蠢事。为了维护自己在朋友眼里所谓的形象,想尽快的处理孩子的情绪,而结果却是失控打了孩子。事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做法,向孩子道歉,而孩子却哭着说是他错了,于是我抱着孩子痛哭。这件事每次想起来都心疼悔恨不已。如果当时我能抛开自己的自负、虚弱心和主观臆断,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接纳孩子,就可以更合理的处理这件事。
三、关于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
我们在犯错的时候,一定会首先原谅自己,对自己有所同情,然后就可以解脱了。我们还希望朋友也能原谅我们,理解我们的善意,然后把一切抛到脑后。这些恰恰也是我们在应对孩子的错误时应当借用的。
犯错不应成为长篇说教和施以惩罚的理由,而应被看作是学习的窗口。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从错误的表象之后发掘孩子初始的善良动机,使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并保持尝试的勇气和热情。
孩子需要明白,生活中的麻烦总是可以转化为精神上和情感上的财富。一旦明白这一点,就再也不会畏惧失败,而且有能力接受现实。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可以使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勇敢地继续向前。
教导比惩罚更有效。惩罚也许可以制止一种行为,也许不可以,但肯定不能教会孩子如何用恰当的行为去替代不恰当的行为。与其用惩罚的方式,还不如用问题本身去引导孩子自我反省,通过积极的方式面对和解决问题。
四、关于规则
觉醒的父母并非时刻温情脉脉、爱心满满。如果我们的教养方式是有觉悟的,就不会给孩子的不当行为开绿灯。教育孩子适当克制自己的率真行为,这一点很重要。为孩子设置行为底线、敢于对孩子说“不”、敢于对他们施展强硬手段,这些都是成为好父母的一部分,同接纳孩子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凡事都订立规则,孩子将裹足不前。
无论制定什么规则,都应该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无需担心和忧虑。
规则可以分为重大规则和灵活性规则。重大规则包括安全、尊重、礼貌等,在6岁之前应该形成规范。灵活性规则可以包括穿衣、食物、业余爱好、交朋友等,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确立,也可以慢慢讨论并逐渐达成共识。
关于规则方面,我有时候会担心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对孩子设定了太多的规则和限制,现在看了这本书,让我对规则有了更清晰和具体的认识,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执行和应对。
说到底,觉醒的父母,就是抛却一切杂念,纯粹的做自己,不要用外界固有的陈规陋习来束缚和解读孩子的行为,而应该与孩子的内在本质进行精神沟通,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本真,关注本质而非行为,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如此孩子也会按照自己的生命轨道自然而然的做自己,享受和直面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
在觉醒的道路上,家长要活在当下,做到真实和包容。真实的做自己,就需要坦诚自己的错误和不完美,这就是在告诉孩子,可以真实的做自己。而包容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和规则。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可以与自己和谐相处,也能把生活当成自己的一个伙伴,从生活中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怀着好奇与敬畏之心去面对一切挑战。由于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宁静的内省与内在的快乐,所以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得快乐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