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三十年,一碗新派杭州面(中)

开始做美食了之后,路过一些店铺总会在心里默记它们的名字,于是留意到经常会在一些繁华的商业中心里见过它,店铺做得很新,常常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又打着“新派”的旗号,让我误以为是刚出道不久的优秀选手,谁知也是一位“乘风破浪的30+面店”了。

历久弥新,从1988年的品劲道至今,时刻与时俱进,也是老面馆长久生存的另一种模式。


贪图路程近,选了解放路上的分店,白天还一直大雨如注,傍晚却突然出了晚霞,心情大好,穿着拖鞋裤衩溜达着就过去了。看样子像是开得比较早的门店,依偎在新开元的一边,小小的门头融入在解放路悠久的建筑风格中。

正值饭点,以为会有很多人,推开门看到只有零星几桌食客,装修也异常简单,有些诧异,和之前在商业街区看到的光景相去甚远,也和方老大热热闹闹的吃面场景不同。

转念一想,本就是来吃面的,回归食物本真的味道才是更重要,环境又与食物有什么关联?以前的人揣个木板凳坐在街边呼噜噜就是一大碗,就点儿咸菜味道还胜过了如今的面,暖和了心也满足了胃,到底是被时代养刁了眼光,净在意一些皮毛之事。

菜单简单得很,有些时候少些选择更好下决定,每间分店有的种类不同,嫌拌面腻嘴,也想试试汤面的热乎。牛腱子和牛肋条面是当家推荐,先来试试牛腱子肉,果不其然,老蒋还是吃猪肝面,幸好不再是拌川,不然可是故意难为我了。

手切酸菜牛腱子面  ¥38


冷气很足,坐下两三分钟,听着俩本地大爷杭州话唠家常,面的香味钻了过来,感到有些饥饿的时候,阿姨就端了面过来,人少的好处就体现在这里,现炒现做,碗才烫得不得了。汤底趁热先喝一口,鲜掉了舌头,烫飞了眉毛,还是美味的咂咂嘴,纯牛骨熬制的呵!用味精可调不出这个味儿!

光是汤底就好看,薄如蝉翼的笋片、豆腐干和蛋皮是黄的,四川眉山的酸菜是绿的,牛肉是棕色的,面是白色的,汤底是橘红的,色彩缤纷,未尝味道,已经口水直流。

代表性的是这酸菜,和江浙人喜欢的雪菜味道相似,一小碟就着白粥,就能喝上好几大碗,不论是生病没胃口,还是异国玩乐许久,到头来能喝上一碗这个,就是最质朴的满足感。

平常不喜欢吃酸的人也不担心,酸味恰巧到去腻的程度,也不像番茄那样涩口,和牛骨汤钝钝的味道相中和,刺激得味觉一口接一口,不知道我这么形容能否让你们体会一些。

待热气散去一些,赶快吃面,手工面我真是太爱,充满嚼劲,还没吃过这么粗的面,状似蛟龙,快比上小女孩的小拇指粗了,捞起一根就够嗦半天,发现找不着这面的头和尾,生怕一根直接嗦完一碗了,只好狠心咬断。

还没讲到牛肉,讲究四两新鲜食材四两面的陈八两,确实在牛肉上下足了功夫。台湾大块牛肉卤法的绝妙闻名于中华,这么厚切的大块牛腱子肉,中间还连着筋,口感却和牛腩一般,肉筋也不会卡牙。

毫不夸张地讲,咬下去的那一刻会唤醒你体内对荤食的狂热,没有一丁点臊味,又有牛肉的肉质和野性的味道,卤到入口即化的程度,渗入肉中咸香的卤汁会迸发出来,让你陶醉之时不忘感叹中华美食大法好!哪一个不比五分熟的牛排更好味!


猪肝片儿川  ¥25

皮卷  ¥5


另一头老蒋的猪肝片儿川也出锅了,怕烫又饿着的人只能须溜着吃,怕味儿不够还可以免费加些小辣椒作配料。喝完我的牛骨汤再品尝他的,味道确实截然不同,猪骨汤底熬制的高汤更油一些,味儿也更醇厚,连带吃出了一些奶味。

配料倒是相近,该有的酸菜和豆干齐活儿,猪肝切的可薄,这家厨师刀工好,远远看去还透着些粉色,不同于方老大拌川那样的浓油赤酱,还以为是猪肉片。

点菜时加了小菜皮卷还不知道是什么,原来是油炸响铃的大名,金黄黄的散落在高汤上,半酥脆半软糯,各有各的味道,吃多了千篇一律软的食物,夹杂一些爽脆的口感很是不错。

在寻找面馆的路上,也是回归生活本质的一场旅途。小巷小弄里不起眼的面店总是很难引起食客们的注意,但很多时候不被装修、地段和华而不实的外表所困扰的面馆师傅才能专注于手中那一碗好面,久而久之来吃的人多了,上到八十下至十岁,大家都挨着坐拥在一起吃面,唠些家长里短,彼此成为了挚友。

人和食物的关系,就像人和人的关系,越简单,越真实,越长久。

*如果你有那一间让你执着的面店,欢迎分享给我 :)

你可能感兴趣的:(乘风破浪三十年,一碗新派杭州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