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的内在逻辑

朱倍贤

今天的主题跟缘起有关联,缘起这个题目很多人听起来觉得,它是一个哲理很多,很艰深的这样一个议题。实际上,可以说佛陀所有的教法里面,所有的修行技巧里面,你都可以看得到缘起的踪迹,都可以看得到缘起的原理在运作着。

在当代的佛教呢,这个缘起,经常被误会或者被曲解,是跟缘起性空有关联,是在解说什么叫做缘生法,这样的这个议题有关联。实际上,佛陀他所讲的缘起,是直接可以在十六胜行,直接在四念住,直接在所有的佛法的禅修的原理里面,发现到他的踪迹。绝大部分的人,他们在尝试着理解缘起,他们的下手处是从所谓的十二缘起下手,可能有好一些佛教徒所熟悉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等的...将十二个因素,一个推演另外一个,一个影响另外一个。那实际上呢,如果你能够暂时跳脱开那个十二缘起的范畴,去看其他的佛法教法里面,对于缘起的阐述,经常你会得到新的灵感。

我在这个地方提供给大家一部经典,他对于缘起有非常精辟,非常实用的阐 述。虽然他的内容看起来不跟无明缘行、行缘识,这种传统缘起有关联,实 际上的原理是一样的。

然后你可以透过这种非传统的缘起的解释,帮助自己 更加的了解,佛法里面所讲的缘起,他到底是在讲什么?我所说的这个经文 呢,它是【相应部 14.12 经】里面的经文,它的经文如下,原文是庄春江所 翻译,我把好一些词汇都改变了。

以下是修改过的翻译『缘欲界而生起欲的 想,缘欲的想,而生起欲的念头;缘欲的念头,生起欲的兴趣;缘欲的兴 趣,生起欲的烧灼;缘欲的烧灼,而生起欲的寻求;在做欲的寻求时,无闻 凡夫在身、语、意,这三处发出不善巧的动作。』

简单的解说一下这个经文,『缘欲界而生起欲的想』,首先欲界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们取乐行为的某一个范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取乐行为呢?当你的内心,它的活动,它获得娱乐,它获得滋味的方式,是透过对于感官刺激它们的筹划,对它们的渴望,在那个当中为了它们汲汲营营,为了它们而怀念、想念,产生出得失心,这样子叫做心缘欲界。也就是说,你的心在那个时候,它是在欲界里面活动的。所以当你的心,它以欲界作为它的对象,而产生出了欲的想。

什么叫做想呢?很简单的讲,巴利文的含义经常是指影像的意思,映像的意思。我们把这段经文套用在修学梵行的这个例子来说明,假如你是一个内心志力于修学梵行的禅修者,什么叫做志力于梵行呢?

就是你希望能够帮助你自己,内心能够摆脱开情欲对你的纠葛。严格的梵行的禅修者,他不只是在身体上面不从事于其他人类亲密的行为,甚至他在内心的层次,他也保护着让自己的心,甚至不受到跟情欲相关联的影像所波动。

所以当你的心产生出所谓的欲的想,有的人光是看到外界的一个轮廓,一个影子,或者是在浏览网站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甚至在公园走路,在百货公司里面散步,他看到了其他人类身体的线条,心里面烙印下了这样的线条的影子。这样的这个线条的影子,在一个欲还没有断除的人,就有可能会触发起他的欲火。

这样子这个欲火,它的产生的过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瘾头模式。瘾头模式就好像是你赌博的瘾头一样,就好像是喝酒的瘾头一样,我们所有的执着,我们所有的烦恼,你都能够很确切的以瘾头模式这个角度来理解它。也就是说,你所有的执着,你所有的烦恼,它都是透过身心一系列习惯性的反应,习惯性的活动,一个触发另外一个,推波助澜的。然后你每一次经历那样的过程,你都把那个过程强化,你都在让你的身心,对于那种过程,对于那样的烦恼,对于那种瘾头模式,对于那一种执着的方式,多了依恋,多了依赖,多了习惯性。

这段经文也是在讲,那个欲它的瘾头模式是怎么样被发动,怎么样被维持,怎样被强化。一开始的时候,你的内心先出现跟欲相关的影像,若是跟梵行的例子有关联,可能你出现了一个美丽的人类的影像,细滑的皮肤,雄伟的身材,或是苗条的身材,等等...不一而足的案例。

『缘欲的想,而生起的念头。』然后当你的内心,产生出了这种跟情欲相关的印象的时候,如果在这个关节眼,你仍然没有因为你的正知正念,因为你的用功,把这个连锁效应截断,把这个连锁效应弱化,让你能够回到可以管控的状况的话,那么极有可能的,那个想,那个印象,它会推波助澜,它会激发起跟欲相关联的念头。

也就是说,你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不是只是呈现出,像是异性的身材,异性 讲话的姿态,那个影像而已。你开始思考这方面的议题,你开始思考不同种 的情景,在什么样的场合遇到这样的异性,在什么样的场合遇到这样的同 性,嗯~这样的这个异性,他(她)是在哪一方面跟我是搭配的,为什么我特 别喜欢这种类型,这个叫欲的念头。

『缘欲的念头,生起欲的兴趣。』到了 这个节骨眼,如果你仍然没有管控,你仍然是让自己处在一种无明,没有收 摄,没有正知正念,没有依照着修行框架的方式进展的话,那么这个欲望的 那个瘾头模式,它越来越强烈,越到后头它越难管控,越到后头它的态势越 加的强,念头产生了,它接下来很容易会触发起欲的兴趣。

然后,『缘的兴趣,生起欲的烧灼』,一开始这个兴趣,它可能是较为微细的亢奋感。可是当你脑海中,不断的在反复复习着那些影像,反复复习着那些念头。那些念头,它衍发出复杂的故事情节,衍发出越来越催情,越来越激烈的那个电影景象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欲,它有可能会增益到,它会增强到烧灼的状况,这个时候就身心坐立不安,这个时候就感觉好像是有火在烧自己一样,不舒服的烧法。

『缘欲的烧灼,而生起欲的寻求』,身心在这样子被火燃烧的状况之下,坐立不安的状况之下,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你的动作的趋向就是在朝向着,要去寻求这个欲的对象,要去寻求这个欲的取乐,要去寻求解决这个欲的那个方式。这个时候,你有可能很积极的要寻找某一个人,寻找某个场合,等等的...这种规划,在付诸行动。

然后,当你『在做这样的欲的寻求时,无闻凡夫他在身、语、意,这三处,发出各种的不善巧的动作。』包括什么?包括那些对于符合你的欲的情景的那些人、事、物,你对它们贪著,你对它们迷想,想办法要讨好它们。就像是一个人类,他在追逐异性的时候,他为了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在那个时候可以是放弃掉原先没有欲的时候的那些原则。你在这个时候,你很乐意做一个马屁精,讲一些中听的话,希望能够灌对方迷汤,让对方的身心也进入到跟你相同的这种烧灼的状况,所以才方便被你摆布。

身、语、意,不善巧的动作包括,你对于那些有可能会阻扰你,会妨碍你追求欲的那些人、事、物,你心里面出现不耐烦,出现愤恨,出现斗争的心,敌对的心,竞争的心,排除你的情敌而后快,对于自己跟自己的情人的那个距离,是迫不及待的长出翅膀来,要横跨它,等等的...这一系列的。

所以,你可以从这样的一个经文里面,可以看的出来,这个就是在讲缘起。 所以缘起,它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它并不像是一般的佛教徒所讲的,它 在主要阐述着所有万法,它都是因缘所生,所以它是没有自体的,它都是缘 起性空,它都是空性的,它要表达的不是这个。

同样的,在我们刚刚所阅读的这个经文里面,你也看得到,如果你不懂得这种人类强大的情欲,这个行为模式,它是透过这样子的一系列的动机,跟动作推波助澜而产生的。

你对于这样的原理不晓得,那么你在面对情欲的时候,你几乎是无有下手之处,你的修行是无有下手之处。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的宗教,他们在鼓励独身的那样环境,那样的修行法,经常出现副作用。经常出现像是其他宗教里面的神父,他们有恋童症,他们有性侵他们的信徒,这样子的这个情形。好像一个部分的原因是,当你在处理像情欲,力量那么样巨大的烦恼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善巧的切入点,你如果不懂得如何的把一个复杂的这个动作,把它简约化,找到可以下手的关键的部分的话,对它几乎是无可奈何。

如果你想要在不懂得缘起的状况之下,去管控你的情欲,往 往它造成的结果就是压制、压抑、身心的郁闷,甚至是严重的话,病态的发展。

相反的,如果你了解我们人的情欲,它是缘起的法则:此生故彼生,生灭故彼灭。了解这样子的原理,那么这里面有好多的下手处,像什么样的下手处呢?

我们光是在刚刚的经文里面看得到,情欲它的一个触发点在于情欲的想,也就是情欲的影像。你如果明了内心跟情欲有关的这个影像,它是一个关键因素的话,那么你可以光是在这个第一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上面就可以让你修行了。

你可以,像是我们前几次的讲课里面,所提到的防护着你的心,守护着你的心,不要让你的心出现会勾牵起欲火的影像。就算是不小心产生出了这样的影像,后面还有很多的机会补救的。如果当这种会促生,会鼓励欲火的影像,它产生出来,学习不要留恋,不要停留,不要耽置于其中,最短的速度把你的注意力移开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要么单纯的移开来,要么找一个合适的,取代的对象。

像是你在那样的节骨眼,如果你的心里面忆念起佛法,忆念起实际上这个欲啊,它是是一种轰炸,它是一种疲劳,它是一种困扰。一般的人不晓得,觉得在追逐欲的时候,这是种快乐。但是他们忽略了,这种追逐欲,实际上是你被欲绑架,你负债了,那样的一个状态。

或者是你在眼前,你懂得留意到,实际上你很容易让你的身体恢复它的饱足感,你很容易的能够让那个匮乏感,那个饥渴感转移过来,改换过来。你几乎可以在一瞬间的时间,让接下来有可能会发生的,像欲的念头,欲的兴趣,欲的烧灼,等等的...都不发生。

你根本没有必要,要让这个瘾头模式,衍进、推进到后来的那个阶段,已经在管控它了,这样子的管控并不是压抑,这样子的管控你的身心,能够很大程度的安适。然后你不断的,甚至正念的弱化这样的这个习惯性,它的结果就是你自然而然你就会超脱。

这个绝对不是一般佛教徒所说的小乘的压制的方法,小乘的减修的方法,它对终究断除烦恼不究竟。讲这样子的话的人,他们是不了解瘾头模式,它怎么样断除,怎样彻底断除的原理的。

就算你的修行,没有办法在这个缘起系列的第一个阶段,就能够做的好,你都可以在后面的阶段能够做的好。

我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假设你发现到你的身心,已经因为欲而感到烧灼,这已经是在这个缘起链里面很后面了,你感觉得到这个身心都被燃烧,俗话说是欲火焚身。那在这种被火燃烧的状况 之下,如果你懂得转变你的注意力,懂得善巧的升华这个火的话,就连这种烧灼的状况,也完全是可以管控的,而且甚至一个程度上,会帮助你修行更上一层的。

要怎么样的管控呢?当你这个火产生出来的时候,你是怎么样在受用这个火。实际上被火烧,它有可能是舒服的,有可能是不舒服的。你如果是被火烧灼,那当然是不舒服的,可是如果你是被火所温暖,那么被火烧不是一个不舒服的事,甚至是一个舒服的事。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懂得在烧灼的身心,那样的状况之下,微调你的注意力,微调你的想蕴,微调你的反应。那么在那个时候,被烧灼的感觉是你全身,你整个的神经系统,你整个的觉知都有一股火在支援着它。那一种与其被强烈的,不可控的大火一下子烧,你可以把它微调,变成是文火,小小的火,长时间在烧你。

你可以在,就算你的欲火还没有完全断除之前,学会如何长时间的在文火的温暖之下,而感觉到有动力。从一个角度来讲,一个有欲火的人,他要是知道如何去微调这个欲火,知道如何跟这个欲火相处的话,那感觉是他好像多了一份精力。

就连佛法以外的宗教,都有讲到如何的能够精、气、神,一层一层的去升华,一层一层的去转变,这里面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能够把精的那个力量,让它的冲力不是撞击着那个局部的,跟那个欲界,跟那个繁殖神经相关联的那个部位。而是能够把它导向到其他的,像是更加广范围的,那么这个时候的这个烧灼,它不但不是一个难受的感觉,甚至有一点像是一个人,他在跑马拉松的时候,他在用功做事情的时候,那种为一股绵延不绝的动力,绵延不绝的能量所支撑的那个状态。当然,这个只是升华的第一步而已。

更善巧的禅修者,他会把这个微微的这个文火,这种自己被烧的那种状态,再继续的,再进一步的微调,所以那个感觉,甚至连跑马拉松的那种辛苦都没有。你可以把那个跑马拉松的那种能量,让它变得更加的均匀,让它变得更加的祥和,所以就连这一个程度的刺激,你都把它化解掉。那么到了那样的一个境地之后,化解情欲,化解欲火几乎是四两拨千斤,那么样的简单了。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了解缘起,来明白好几个佛法内部关键的原理,再一次的,这个原理我们是经常讲,它是值得复习的。

首先第一个原理就是,我们的执着,我们的烦恼,它是瘾头模式。就如同世俗的心理学,它理解瘾头模式,是由一系列的动作,一系列的反应,一系列的动机所堆砌而成的。

佛法对于烦恼,也是这样子理解的,烦恼在你没有受到训练的时候,它看起来像 是巨大的石头,甚至看起来像是巨大的山,是很难撼动的。你甚至会认为说,这个是超过人力,认为人类本来就没有办法撼动这些模式,人类本来就没有办法改变这些烦恼,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习惯性。

像有一些早期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这种情欲,它就是天生的,你任何程度的想要去改变它,想要减弱它,你只会是徒劳无功,而且甚至是会疾病缠身,甚至是会出现变态的行为。但是懂得缘起,懂得善巧的禅修者,这些人讲的话,那是完全不足采信的。所有的烦恼,它都有空间;所有的烦恼,它都有可以简约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所有的烦恼,它都是透过每一个当下,你的动机、活动,在维系着,在强化着,在促生着。然后你让这些促生,维系着的动机跟活动,某几个、好几个、或者单一的、关键的那一个,微调后,整个的烦恼就会像是纸牌一样的,崩塌下来。

然后,另外的缘起里面,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第二个。你可以明白缘链里 面,差不多每一个链,它都在提供着你修行的资讯。

『缘欲界,生起欲的 想』这样的一个部分,这一个小小的链,你可以针对着这一个小小的链而修 行。我们刚刚讲过了缘欲界,这个部分应该怎么修行?你可以一开始你就不 要缘欲界嘛,一开始你就是训练自己,长时间的让你的娱乐的范围是在像是 色界、无色界,不是在欲界里面。

到了欲的想这个范围,你的修行是可以针 对着保护你的身心,不受欲的影像所入侵,生起欲的念头,你可以练习如何 以佛法的念头来引导着你。所以你不会允许你自己,在那种浑浑噩噩,在那 种没有觉察的状况之下,让那些不当的念头,无止境的延伸下去。

一个没有 训练自己的人,他的那个念头是会天马行空的,随着你的欲的繁衍,它会变 得越来越复杂。你想越多这方面的情境,你的身心烧灼的状况就会越严重, 你是没有办法透过不断不断的想,把这个东西想到透,然后使得你变得无欲 的,所以这 9 条道路是注定失败的。你可以依此类推,每一个缘起链上面, 它都有可以修行的地方。

就如同传统的十二缘起一样,十二缘起里面『无明 缘行』这个链,它有独特针对这个链的修行方法,『行缘识』有独特针对这 个链的修行方法,然后这个『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等的...接下来每一 条链,它都有空隙,它都有下手处。

如果你想要的话,继续的采用一开始我们所采用的练习方法,就是不要让你的身体出现亢奋感,去品味着,去保持着身体它脱离开亢奋感的状态。如果你懂得享受,然后趋向无力的保持在这样的状况,你会发现到很容易就不会产生出欲的想。

如果我要把刚刚的那个经文,再自由的再扩张,再多加阐述 的话,这个缘起链甚至有更早的开端。

甚至可以讲说,在你的心缘欲界以前,你必须先怎么样?你身体是不舒服的,你身体是有匮乏感的,你身体是有亢奋感,因为有不舒服,因为有饥渴,因为有匮乏感,因为有亢奋感,所以你的心就开始乱跑,寻觅着有什么东西能够提供给我娱乐,给我刺激,给我我要的那个舒适感。

你试试看,你不一定要做到一百分,你甚至你可能二十分都没有做到,尝试着往这个方向去体会什么叫亢奋感?去掌握一下亢奋感是什么?在你身体的层次去调控它,去管理它,让你的身心是越来越摆开亢奋感的。

然后在这样的这个状况之下,你可以是没有亢奋感的说话,是可以没有亢奋感的想事情,也可以没有亢奋感的享受着那个没有亢奋感的省力,享受着那个没有亢奋感的宁静。

你看看在这样的这个状况之下,欲的想,它是不是很容易能够被管控;欲的念头,是不是很容易被管控;欲的兴趣,是不是很容易被管控;欲的烧灼,是不是很容易被管控;欲的寻求,是不是很容易被管控。身、语、意,发动出来的不善巧的动作,是不是很容易能够管控。

你如果能够在关键的地方管控某一个缘起链,你就会发现到整个缘起链,它都还灭了。所以在传统的缘起链里面,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它有类似的这样的逻辑的。

在我们今天阅读的这个经文,它也是这个样子的,你可以在小的地方下手,也可以在大的地方下手。今天我们示范的方式,是以亢奋感这个主题下手,你也可以尝试用这样这个角度来理解,亢奋感它跟欲的关联是什么,亢奋感它在这个缘起链里面,它扮演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你如何能够光是透过亢奋感,这一个缘起里面的要素,就可以提纲挈领,你就可以似乎是管控住整个瘾头发作的模式。

再一次的,如果你对于这样子的修行方法,心里有疑惑,或者甚至产生出无聊感,提醒你自己,当你在预防着身体内在的亢奋感,这个并不是一种小乘的,或者是一种渐修的,或者是一种不究竟的修行方法。

佛经里面,他是不分小乘大乘的,起码原始佛经是不分的。原始佛经,他绝对不会跟你讲,你光是让你的身行休息,这只是小乘法,这只是渐修法,这只是不究竟法。

原始佛经里面的内容就是,瘾头模式你要消灭它,就是要透过这样的造作,就是要透过这样子的渐修。这样子提醒你自己的时候,你每一次你在尝试着收摄你的身心,每一次你在尝试着在弱化你的亢奋感,那都是有意义的。你要是懂得如何做的话,你已经是在修出世间法了,出世间法不是在“无我、空性”这个玄深的道理里面。

出世间法是在于,你如何能够弱化,乃至让你的 心完全不受到瘾头模式的摆布。所以世间没没有任何的瘾头模式能够撼动你的心,能够推动你的心,再去产生出那种向前、向外、去慌张发动动作,那样的力量的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出世间法。

(静坐结束)

幸福是在需要帮助时朋友出现;

幸福是对现前所拥有感到知足;

幸福是临终时不乏平时积累的善业;

幸福是从一切苦迫中解脱。

你可能感兴趣的:(缘起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