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站在石库门前,不远处则是陆家嘴金融中心。弄堂里的叫卖声与大屏上不停变换的数字在脑海中重叠,为上海赋予了复古与现代并存的色彩。

过去与现在,看似矛盾的词汇却在这座城里和谐并存,舍弃哪一个都不完整。明明是现代化大都市,却有住在弄堂里的职场精英,爱吃大白兔奶糖的中年人,爱追剧也会唱沪剧的老阿姨们。

看过很多建筑,还是最爱愚园路上的法国梧桐,夏日中绿树成荫,一座座西式小洋房见证着上海的历史。吃过很多美食,还是最受小面馆中一碗阳春面。名字多好听啊,而实际不过是光面加上一把葱花罢了。 但有时less is more, 越是简单越是美好。来上一碗,暖了胃,更暖了心。去过很多城市,还是最爱上海。听到熟悉的乡音,一句“农好”,就有家的感觉了。

北京有胡同,陕北有窑洞,而酒红色砖瓦砌的石库门,是繁华上海难得本真的一隅。弄堂间缠绕着挂在空中的电线,随意支起的晾衣杆,以及锅铲翻炒的“唰唰”声,是这个城市最美的烟火气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或许是石库门得以被上海人保留至今的原因。

上海人大概是恋旧的罢。常听长辈说起弄堂里的童年。盼着叫卖的货郎来,好用几毛钱买一些奶糖话梅吃;放了学和小伙伴玩“跳房子”“打弹珠”;暑假里家家户户搬上小板凳出来乘凉……石库门房子不大,甚至放不下什么家具,几家人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这是我的舅妈仍在过的生活。但是问问这些长辈,都觉得回味无穷。那是为什么?

邻里关系是也。

长辈们都说,那时候才叫“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有困难都会帮上一把,谁家烧了什么菜也会互相分享。夏天晚上睡觉都不用关门,完全不用担心小偷入室。妈妈说,有一回忘带了钥匙,放学进不了家门,父母又回来的晚。她正在门口哭,邻居让她去他们家写了作业,吃了晚饭。

我也亲眼见,黄昏时分,家家户户拿出炉灶来。锅铲翻炒着,为食材染上生活的颜色;饭菜香气氤氲,我却嗅出了热情的味道。袅袅炊烟升腾着,飘散着,在夕阳下的映衬下形成一幅绝美的油画,是平凡上海人的快乐。这位阿姨招呼着刚下班回家的女儿:“回来啦,把这个炒茄子给你叔叔送去哦!”那女儿去了,回来时手中捧的却是一盘红烧肉:“叔叔让我带回来的。”远处,那大叔一点头,喊到:“茄子收到啦!谢谢哦!”一句句问候,一张张笑脸,一份份温暖,是上海的魂。生活在一座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城市,是幸福的。

多么美好啊。国际化固然是好的,然而我多么希望石库门能保留的久一点,好一点。斑驳的灰砖红瓦,包含着上海人多少回忆,更是这座城的回忆。高楼大厦遍地又如何,经济发展迅速又如何,对于平凡的,生活中的人来说,所爱的,不就是弄堂里的温暖安心吗?一个有历史,有记忆的城市,才是有深度,有厚度的。让那叫卖的货郎,袅袅炊烟,还有一句句朴实的问候,在我们的记忆里留得更久一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