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你想象中的生活——读《瓦尔登湖》

一百七十多年前,28岁的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走进瓦尔登湖边的山林,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阅读写作,开始了两年多的独居生活。

一百七十多年后,人们在大城市中迷失,生活被物质与欲望、理想和现实填满。很少有人能有梭罗一般的勇气,敢于逃离城市,在精神和物质上彻底“断舍离”,重新回归自然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如果你也时常思考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不快乐的原因是拥有的太多,还是拥有的太少?或许,《瓦尔登湖》一书可以给你一些清晰的答案,就像作者梭罗所说的——“过你想象中的生活”(Live the life you have imagined)。

不少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中,都描写过“与世隔绝”的生活,比如《基督山伯爵》、比如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荒岛求生》、小李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荒野猎人》,还有纪录片《荒野求生》……

这些作品大都是以“荒凉”为主题的,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到了荒凉之地,主人公的境遇都很惨,甚至是惨不忍睹。

但其实真正的瓦尔登湖并不是算“荒凉”的,所以也不要以“荒凉”的标准评判《瓦尔登湖》这本书,更不要把梭罗当做“野人”去看待。回归自然不等于回归“荒蛮”,回归自然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

中国自古就有“归隐”的说法和“隐世”的高人,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到了梭罗,不过是换一种说法,书中这样说:

“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加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

从这段描述来讲,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归隐”的道理是一样的,对“寂寞”和“孤独”的理解也是大致相同的。

其实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适合自己的程度是多少。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瓦尔登湖。每位读者不可能都亲自到瓦尔登湖边去看一看,到梭罗的小屋里去坐一坐,但是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瓦尔登湖”。

我们各自心中的“瓦尔登湖”有具象的,也有抽象。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寄托怎样的情怀、怎样的感受、怎样的解脱。在孤独与寂寞中寻找不再孤独、不再寂寞的前行之路。或许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放慢脚步,让灵魂跟上来”,而“瓦尔登湖”正是暂时歇脚,等待“灵魂”赶上来的集合点。

但是,我们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自己的“瓦尔登湖”中,那将可能真正的迷失现实的自我,变得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当“我”与“自我”合而为一的时候,是到了继续前行的时候了。正如梭罗终究要离开瓦尔登湖一样:

“我离开森林的理由,和我搬进森林的理由一样。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来交给这一种生命了。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很容易不知不觉地习惯于一种生活,踏出一条自己的特定轨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你想象中的生活——读《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