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探索 | 深圳四大古墟市

古墟?古代留下的废墟?不,此处墟指的是墟市。这种每隔一段时间开市,即在“墟日”供附近的居民采购日常用品的地方,北方叫集,南方则叫墟。故而北方赶集,南方趁墟。

集市起源于史前时代的物物交换,可那会有集无市,顶多算“摆地摊”。到了唐代才有销售商品的场所,算是有集有市,当时还任命官员管理市场交易。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描述了长安城热闹的市集场面,城中东市是店铺,西市是酒楼,买东西一词就来源于此。唐代还有极具宗教色彩的庙会,这种设在寺庙内或附近,包含祭神、娱乐和购物等内容的活动,又称‘庙市’,也是一种市集。

到了宋代,集市发展的更甚,电视剧《清平乐》中连皇帝都带公主逛市集。另外,宋朝还出现了夜市和早市。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集市形式也变得多样,不但有季节性的集市,比如春节的花市,也有专门的集市买必需品,比如米市。如今,不仅乡间还保留了市集,连现代都市也有了周末市集和夜市,比如台湾的观光夜市。

 自古墟市发达的地方就会形成城镇,可惜随着历史演变,保留传统“墟”市名称的只在香港和广东了。搭港铁从深圳到香港,必经大埔墟站,类似的还有元朗墟。在香港屯门,还有新墟和旧墟。

深圳虽建市很晚,但不乏历史古迹,自然保留了不少墟市,以四大古墟最为有名,有的从古至今依然商贸发达,有的如今已做他用。 


东和墟

位于盐田沙头角,是在清代繁荣的墟市。“东和,即东方和平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市场,所以没有居家的房屋。所有的建筑都是商店和作坊,其中6家是药铺。类似的商店总共有50家,大大小小,非常密集。”(摘自沙头角村文化研究)

本是闹市的东和却因历史事件,变得门口罗雀。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沙头角一面划入英租界,人员来往不便,墟市不再。

如今的沙头角因为中英街的出现重现了当年东和墟市的繁荣。一街两制的特色让这里成了深圳境内少有的免税天堂,每到周末,这里人山人海,也许它的骨子里就有商业的基因吧?


深圳墟

位于罗湖东门一带,是清代深圳所有墟市中较繁华的。后来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这里成为粤港地区连接的门户,交通的便利加速了墟市的兴盛。连深圳的城市名也源自这座古墟。深圳墟在当时拥有东、南、西、北四门,因战争破坏,如今只剩东门,因此,深圳墟又称“东门”。

提到东门,在深圳无人不知,毕竟有“不到东门,不算到过深圳”的说法。曾经是盛极一时的墟市,如今的东门步行街也是深圳当之无愧的最早、规模最大的商圈。所以有人说东门墟已经“潮”了300多年呀!可以说没有当年的东门墟,恐怕就很难有罗湖旧城的存在了。

提示:东门老街广场上伫立着一幅铸铜壁画《老东门墟市图》,它由深圳本土画家潘喜良创作,这幅画能让今天的人感受到明清时期东门墟市的繁华。


观澜墟

以上两个古墟都被整修重建过,无法看到当年的面貌。而观澜古墟则不同,也始建于清代,但它基本上没有被翻新、破坏,仍保持着繁盛时期的布局和风格。以至于第一次踏入这里,能感觉到破败和荒凉。

门口处有官方的简介:观澜墟是目前深圳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墟市街区,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当年这里的确车水马龙,是外国商品进入惠州及粤北地区,内地商品出口国外的中转站。如今这里虽然还有挂以前做生意的牌子,但都没法抵御岁月的侵蚀,一片衰败。里面几座历史性建筑中有个观澜红楼,它在一片客家青灰色的建筑群中格外显眼。这是一座四层楼的欧式建筑,当年是面向外来的客商的饭店,中西合璧的设计,放在现代都算气派。目前古墟整体已封闭整改,以后不知道会改成啥样,可能是文旅项目式的景点了。


清平古墟

它是四大古墟中最远的一个,位于宝安沙井。当年新桥这里有始建于康熙年间,深圳仅存的一座古代三孔石拱桥永兴桥,还有占地1000平的广安当铺,可谓热闹非凡。如今百年而过,店铺人去楼空,只剩几条幽静的街巷。

新桥远离市区,这座古墟却被改的最厉害。如今已升级成影视小镇,时常有剧组入驻,另外还开起了餐饮店和酒吧。唯一跟墟市联系的只有节假日里举办的现代市集了。


如今购物的便利不言而喻,先不说点击手机的各类app,连家门口的超市和便利店是越开越多了。墟市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已经退去,希望墟市的古迹得以保存供后人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文化探索 | 深圳四大古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