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笔记(36)

所有现代流行音乐的源头

上一集我们提到,音乐的织体从9世纪到15世纪之间,复音音乐就已经发展出非常多元而且丰富的面貌了,接下来到了16世纪,它终于发展到我们现代人觉得比较亲切的织体了,叫做主音音乐或者主调音乐。

主音音乐长什么样

主音或主调指的都是主旋律,所以主音音乐就是通过和声来凸显主旋律的音乐织体主音音乐织体的曲子,可能也会有复杂的织体结构,但你肯定听得出它的主旋律。

比如说,16世纪英国作曲家约翰·道兰德(John Dowland)写的一首情歌,主旋律就清楚。

再比如,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所写的一首圣诗,取名叫做《神是我的坚固堡垒》,你应该也可以很清楚地听得到主旋律。

这两首曲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的伴奏都不太抢戏,恰如其分地帮衬着主旋律。

记不记得之前连续几集我们在讲音阶的时候提过,中古时期欧洲的音乐多半使用教会调式音阶。但到16、17世纪的时候,也就是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只剩下两个教会调式音阶脱颖而出,就是Ionian跟Aeolian音阶,这两个音阶,就是现代我们说的大调音阶小调音阶,它们从此就被称为调性音阶,不再是调式音阶了,有一种升级的概念。其他的调式音阶就被当时的人陆陆续续地打入了冷宫。

这两个音阶被升级之后,它们全新的音乐生命才算是刚刚开始,当时的音乐家就根据这两个调性,发展出更立体、更适合现代人听的和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弦

和弦是什么?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三度音,和谐地堆迭在一起所形成的和声,就叫做和弦。利用这些和弦先架构出旋律的和声,然后才发展出伴奏的形式。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习惯的这种用和弦为主旋律伴奏的音乐形式,是到16世纪才逐渐成形的,因为特别能凸显主旋律,所以叫做主音音乐。

欧洲的音乐体系在16、17世纪,发展出这种以和弦来支撑主旋律的主音音乐织体之后,渐渐被欧洲主流的音乐家拿来作为创作的主要手法。

到了18、19世纪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时期,哪怕是到现在你所听到的大部分流行歌曲,都是以这种主音音乐为最主要的音乐织体。不过你可能会觉得,那个流行音乐的伴奏好像层次很复杂,怎么不太像我们今天听到的这些曲例。这就牵涉到乐器的配器问题了,以后慢慢给你介绍分析。

总结一下:

一,主音音乐或者说主调音乐就是以主旋律为主,是用和弦来为主旋律配上和声跟伴奏的一种音乐结构。

二,之所以会发展出和弦,是因为在16世纪左右,大调跟小调的调性音阶变成了主流,所以也发展出和弦。因为发展出和弦,所以也就确立了主音音乐,也就是主调音乐的趋势,这股趋势从16、17世纪建立以来,就变成了接下来18、19世纪古典跟浪漫音乐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结构了,到21世纪的现代还是。

最后,我跟你说一个有点悲凄的事啊。到了18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莫扎特引领风骚的古典音乐时期,当时的人就觉得巴哈的音乐太老套了,特别是赋格曲,好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可能有点类似现代人听明清时期的传统乐曲吧,生在不同的年代也很难对同一件事情产生同样的共鸣。于是,一代音乐宗师巴哈的音乐就从此被打入冷宫,他的作品就在古典音乐时期几乎消失殆尽。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讲到现代了,我们汉族的音乐织体还没讲到,下一次再告诉你。

推荐聆听《Flow My Tears》Demo演唱:李蒙爱    曲:John Dowland

《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

Demo演唱:李蒙爱                  词曲:Martin Luther

《小蜜蜂》Demo演唱:李蒙爱

曲:Franz Wiedemann

                                              2018.11.30

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学习笔记(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