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美术史的个人欣赏

目录

摘要

1.中国美术史的追根溯源

2.画中自有颜如玉

3.人至山水处,寄情山水间

4.愿景

5.美术欣赏教育课程

6.我看中国美术

摘要:笔者从中国美术的起源开始,着重以山水画和人文画为例,进行个人的美术赏析,探索中国美术的发展,同时也提及进行当代美术欣赏教育课程的具体发展要求以及某些个人看法等等。

1.中国美术史的追根溯源    

        中国美术的历史是一条无边无际的漫漫长河,滚滚向前,不断延续。而要想清晰的研究一个事物的本我,少不得要追根溯源,明白它因何而生。于是翻开有记载的历史书卷,我们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经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而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存在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    

        在众多研究中,我国文艺理论界大部分都比较认可——美术的起源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劳动这一说法。美术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激和情感的升华,美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是人对于自身以及外部世界反映的一种创造,是人调动自身感官,在形瘦相应中发泄过剩情感的一种手段,它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由简至繁,从石头的打磨再到泥土的烧制重铸,石可以成玉,泥也可成陶,再点缀一些极具象征意义的图文装饰,诸如鱼,龙等等图腾,古老的崇拜信仰得以延续。中国美术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局限于画作,石器陶器书法等等诸如此类,也是漫天星辰中的一抹星光,都可以称得上是美术作品中的璀璨成果。    

        那么在本学期,我们以时间为线索,从石器时代开始,一起共同探秘中国美术的瑰宝,诡谲的神秘图腾,祖国的大好河山,独具特色的风俗人情……美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接下来,笔者将具体提及部分中国美术的代表,具体阐述其珍贵意义。

2.画中自有颜如玉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笔者看来,美术作品也不逞多让。无论是沉鱼落雁的娇羞儿女,还是策马奔腾的潇洒儿郎,或者是鼓瑟吹笙的夜宴笙歌,只要静下心来在画卷宝库里淘一淘,你总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为主体,中国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在此,笔者将以课上有讲解过的部分人物画为例,探讨其给人带来的独特的美学感受。    

        首先,人物画是历史的见证者。其中最为出名的当然是北宋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从汴京看整个国家,甚至可以说,它是北宋王朝繁荣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在这漫长的画卷里,留下了北宋建筑的真实模样,留下了市井生活的喧嚣热闹,也留下了诸多收藏家的盖章和题词…    

        其次,人物画是谆谆教导的教化者。诸如《班婕妤辞辇》图,画面上展现着班婕妤婉拒汉成帝同车出游的邀请的场面——"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辇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特意选取班婕妤的人物形象,是特意在劝诫人们做人做事要谦让,矜重自持,绝不恃宠而骄。该类人物画作为一种教化手段走进了千家万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老人,下至幼儿,传播广泛,这也就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提供了优秀的典范。

3.人至山水处,寄情山水间    

        山水画,顾名思义就是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绘画,有虚有实,山有气脉,水有灵气,体现出画家对于大好河山的个人审美意识,并以情景交融之法,唤醒观者心灵的共鸣。当然或多或少也有着单纯的描绘风光秀丽的锦绣河山,但更多的是寄情山水的不懈追求。    

        在此,就不得不提及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了。漫长的画卷记载下了山水的各种姿态,正如同漫漫人生路的不同阶段,这山川树木,你仔细一瞧,似乎无不和你丰富的人生经历契合,也曾如巍巍高山一般奋起拼搏,也曾陷入过缝隙里的人生低谷,也曾在缥缈江河上孤身游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你看此山它不仅仅是山,你观此水也不唯独是水,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漫无边际的江水中犹如一粒尘埃,渐行渐远。画卷很长,然而它的长度终究是有限的,正所谓人固有一死,在生命的终点,前路不可测。人的一生,不必过于追求什么荣华富贵,也不必过度沉湎于亡国的悲痛,毕竟它们早晚都会化作一抔黄土,亦如同过往云烟消逝,带不走,不停留。知足常乐,做自己,就是真正的人生。

4.愿景

        结心相思,幸毋见忘,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多么美好的愿景,此种真意让人难忘。美术作品,诸如某些字画的君子高雅,某些绘本的以身传教,某些工艺品的情思相寄……从古至今,它的象征意义都一直在延续,不过是具体内涵因人而异。比如从小就有的平安锁象征着对于儿孙岁岁平安的美好祝愿,比如《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比如展现着唐朝开放包容面貌的精致胡俑……创作者在创作之初,便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诉求,而在人们的不断传递和时间的漫长洗礼下,曾经的美术作品也许还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被解读出更多的深长意蕴。

5.美术欣赏教育课程

        随着素质型教育的展开,在美术教育中欣赏教育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大学生美育和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与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这有助于开阔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不禁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的思考——那么应当怎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呢?

        首先,该类课程对于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即为综合性人才。要想真正成功的带领学生在美术的宝库里遨游,老师不仅要具有扎实且深厚的美术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在美学、文学、历史等等方面有着比较深的个人理解,融会贯通,海纳百川。

        其次,该类课程的教学应当有“教”有“学”。一般来说,美术欣赏教育分为以下四个类型:解说型、问答型、讨论型和自由型。我们很难片面的直接定义哪类好哪类不好,但是我们却可以汲取其中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们有着百花齐放的发散性思维,作为老师,就像是一个引导者,积极鼓励学生去敢思、敢想、敢说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并进行分享,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活力。

        再者,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是有所侧重的。以中国美术史为例,往前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往后也能够延续至今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未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育时间里最大限度的高效利用课堂进行分享学习是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捋清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但是我们也不必特别面面俱到,摘选出其中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即可,然后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探索和挖掘,真正培养出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能力。

6.我看中国美术

        简而言之,中国美术欣赏课程正在蓬勃发展,然而依旧任重道远。真正的美术人才应当具备着跨学科的知识涵养和独到的个人鉴赏眼光,希望经历本学期的学期,该课程能如同一块小小的“敲门砖”一样,带领我们迈向中国美术知识宝库的门槛,同时也给中国美术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携手并进,书写崭新的篇章。


参考资料:

《浅谈美术的起源》

《中国画基本知识》人民网

《山水画的境界》人民网

《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

《高校美术欣赏教学三论》程波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的个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