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40页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苏杰,浙江大学硕士,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2005年入职阿里巴巴,三年时间从数据仓库需求分析工程师到需求分析师再到产品经理,作者以分享经验与体会为出发点,将自己三年产品工作过程中学到的思维方法与做事方式,及其他们对自己的帮助系统性的梳理为用户、需求、项目、团队、战略、修养几大话题,完整而生动的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而做”、“在做什么事,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何时,和谁一起做“、“需要什么能力”等人人都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本书主要面向-1~3岁的产品经理。

全书共分为6章。

第1章:一些预备话题。即写给“-1~3岁的产品经理”的心里话。

第2章:需求,用户与需求是产品的源头,从需求采集讲到确定做哪些需求。即“一个需求的奋斗史”。

第3章:项目,从项目准备阶段一直到发布上线、后期反馈。即“项目的坎坷一生”。

第4章:团队,我们开始扩展眼界。即“我的产品、我的团队”的主人翁心态。

第5章:战略,对产品最重要的,我们最后才能接触到。即有所为有所不为,“别让灵魂跟不上脚步”。

第6章:修养,只要你热爱生活,其他都好办。即“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作者认为与本书的局限性表现在:

1,现在只是作者做产品经理的第4年,视野有限,很难做到“站在比较高的高度上看到问题”,强行上升到理论。这也是作者做“三个一工程”的理由之一。

三个一工程:一个网站、一门课程、一本图书。

一个网站:通过产品设计,通过个人博客发布产品设计相关文章与网友交流,也练习了网站的运营与推广。

一门课程:“成功的产品经理”,这门课是阿里的产品经理内训课程。课程设计的过程,有更多的机会和前辈交流相关话题。而授课本身对思维、沟通能力又是很好的锻炼。

一本图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作为作者三年多工作的一个小结。

通过三位一体的“三个一工程”,作者把三年多在各个阶段的体会画在了一幅画里,总结了走到今天所做过的事情,后来也渐渐演化成本书的主体结构。

画中的内容用文字叙述为:它宛如一个生态系统,用户是我们的云,提供水汽,通过需求过程的催化,水汽凝结成雨,项目为河流,雨水从中流过滋润大地,我们的团队如同各种动植物在其中促进整个过程,而战略就像太阳的阳光一样驱动着整个循环,所有这些的根基就是大地,即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也是产品经理的生态系统。

2,阿里集团是作者的第1个雇主,也是唯一雇主。所以如果说本书过于“阿里化”,作者确实无能为力,因为没办法写不熟悉的事情。

3,作者在学校里学的是生物医学工程。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并非科班出身。

作者并不认为一本书需要理论完备,完备的话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已经发展到尽头了。一个观点被视为普遍真理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至少这个观点不会再发展了。当一个问题有了明确答案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就没意思了。

当我们发现自己或别人前后的观点自相矛盾的时候,也许是好事,说明还在进化,当然发生了好坏有待验证。

我们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当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就有冲动去寻找与之矛盾的观点,然后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找出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全面的理解某个事物。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心中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而无碍行事。

第一章

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作者给出的回答是,好产品能改变世界,坏产品也能,所以世界需要我们-好的产品经理-来拯救。

什么是好产品?什么是坏产品?拿书中三组垃圾桶的例子来说。

三组垃圾桶:一个装可回收垃圾,另一个装不可回收。

第1组,两只垃圾桶分为绿色和黄色。有的朋友通过颜色就能知道绿色为可回收,黄色为不可回收,但很多人不会想到这一点。

第2组,两只垃圾桶颜色一样,桶身贴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标志,并且附有一行文字说明。但大多数人拿着手中刚喝完的纸质饮料包装还是会犯晕,这到底能不能回收啊?只好像可以卖给收废品的,但这么黏黏糊糊的纸真的能回收吗?

第3组,两只垃圾桶有了文字说明又把专家才能看懂的标志换成了普通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图案,可回收的绿桶上画着鸭冠玻璃瓶等,不可回收的黄桶上画着鱼骨头、苹果核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第3组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组垃圾桶,也是好产品。而第1组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坏产品。

区分依据:让用户更加省心,无需阅读说明书就能上手的产品就是好产品。

产品是用来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实物,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多种多样。产品要同时解决用户的问题和公司的问题。

全世界第1位产品经理是宝洁公司的麦古利,他提出如果公司的销售经理把精力只集中于某产品,那么其他产品的潜力就永远都得不到充分发掘。他的建议赢得了支持。之后,每一个宝洁品牌都当做一个独立的事业在经营。

由此可见,产品经理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而此时的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责是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负责产品的上市策略,定价策略,销售与分销策略等,作者把其称之为“传统意义的产品经理”,它偏重于讲述一个产品已经做好以后,应该怎样管理,怎样营销。偏重于市场以及商业端。

而现今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更多的侧重产品本身“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而不是如传统的产品经理那样,去做已经有了产品之后需要做的诸如管理产品,推广和营销产品的事情。

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与传统意义的产品经理的差异化

一,行业形态不同:成熟行业vs新兴行业。

二,产品形态与成本结构不同:实物vs虚拟物品。

三,生命周期不同:几年vs几个月。

四,盈利模式不同:单一卖产品赚钱vs多元盈利。

五,用户心态不同:花钱买vs免费用。

哥乔斯早在其著作《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的最后一章“产品管理终将走到尽头?”里谈到各界对产品经理、产品管理制度的质疑,提出产品经理制度仍需要不断修正,并指明了三大变化方向:产品管理团队、事业单位经理的任用、更专业取向。

产品管理团队:用团队的力量来代替单一的产品经理。

事业单位经理的任用:把产品强调为一个事业单位,产品经理也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事业部的总经理,于是总经理有了更大的权利。

更专业取向:由于企业分派给产品经理的责任越来越多,有的公司开始质疑,对产品经理一个人来说,这样的负担是不是已经难以负荷,就造成现在出现缩减产品经理的责任,让他更为专业化的趋势。至于要求产品经理专注的方向,则因工作或行业类别而不同。

但是请注意,不管企业想用怎样的专业取向,请记住这个职位当初是为何而设---想要更了解产品与它面临的竞争情况,最终目的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

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说法:管理并不是公司的管理层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只是每个人可以掌控的资源不同,所以需要管理的对象也不同。

管理的能力,其实就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把事情做成的”能力,这里的资源在产品管理的工作中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信息不足以决策。

二,时间不足以安排周密的计划。

三,人员不足以支持工作强度和难度。

四,资金不足以自由调配。

凡是资源。总归不足--这是常态!既然不足,就需要学会分配资源、管理资源。正确的做事很重要。

既然想做产品经理,我们就要学着用产品经理的思路来解决“怎么入行”的问题。首先看看招产品经理的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再问问自己,真的是想成为这样的人吗?接下来,在出手之前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后作者试着给出了几个可能的切入点。

作者建议先在本职工作上找到与产品有关的事情做一些尝试,并且考虑先从产品经理周边的职位做起。增强自己对产品的理解,提出自己对产品改进的想法。培养商业的感觉,重点体会某个产品功能是为了满足商业上的什么需求而做的。

产品经理需要负责产品的各个方面,所以他好像是在企业中经营着另一个企业,是某个产品的总经理,能够获得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出现了“产品经理是CEO的学前班”这句话。

什么是产品经理的灵魂,到底哪些技能之外的基本修养对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最重要?作者给出了4个关键短语:爱生活,有理想,会思考,能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