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来了,产品经理该怎么沟通?

需求来源有多方面,除了用户的、竞品的、产品经理YY的、还有领导的、其它部门的,等等。大部分情况,需求的发起方是产品经理,但有时其他团队也会提起需求。

这时候,沟通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产品经理务必确保需求的提出方、研发、测试等干系人对需求的理解一致,否则,会直接影响后续一系列的工作,犯下劳民伤财的罪过。

1. 沟通模型

所谓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要在信息发出来时开始编码,这叫做用一种方法讲给别人听。然后,经过一个渠道以后,到另外一个耳朵里面开始解码,即人家的话我是否听得懂。

日常生活的沟通,人们很少出现歧义。原因是沟通信息简单,大家生活背景类似,而人类擅长于从上下文去解读这类信息。

假设A给B送礼,寒暄过后,

A:意思一下……

B:你这是什么意思?

A:没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意思。

B:我是那样的人吗?真不够意思。

尽管有那么多意思,但A和B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如果说给外国人听,估计就要一头雾水。他们缺少了编码解码的思维背景。

实际工作中,沟通涉及到专业性,而沟通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背景,大家都倾向于从固有的认知里去理解事情。这样,在信息沟通的编码和解码方面,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产品经理在沟通上要做的事情是,搞清楚需求的目的是什么,从目的出发去理解需求方的描述是什么,梳理需求信息,跟需求方达成共识,最后给出解决方案。

2. 一次需求沟通经历

笔者经历过临时被拉进公司一个跨国、跨部门小项目的需求沟通,就遇到了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导致对需求理解不一致的麻烦。

一开始海外营销的同事想升级公司的产品,增加一些功能,并采用指定的样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营销推广。

他们了解到产品是在购买授权的代码基础上二次开发的,从授权的官网有他们需要的功能和样式,这些是可以直接从后台安装的,只需要做一些调整。

他们不太懂技术,属于营销部门,于是找了公司国内部门的营销同事反馈这事情(这期间,海外、国内的同事在没有研发、没有产品人员介入情况下来来回回沟通,仍然没有什么进展)。

后来邮件转到了我和一位项目经理,考虑到他们之前的沟通基本上是纯文字,甚少截图,而且,海外同事用英文写,国内这边理解后又用英文表达,信息理解的一致性存在隐患。

果然,我将需求具象化后,画了线框图,跟他们逐一确认需求点,就发现了三个比较大的问题。

一是,存在双方理解的不一致,纯文字的表达方式,双方都以为对方明白他们的意思;

二是,由于思维模式和专业背景的不同,需求方有时没法将需求确切地表达清楚;

三,需求方对实现的评估往往只看到表面,不清楚内在的逻辑,导致大家对时间的评估存在分歧。

需求确认清楚后,产品经理要进一步想想需要是否合理,用各种维度去评估需求。通常,如果需求来自产品经理自己,要问问为什么?想要的目的是啥?是意淫的需求还是有数据支撑的需求?用户真的需要?一定要进入开发阶段才能解决?现有的方案能不能变通?等等。

如果来自其他人的需求,最直接的就是问问这种需求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有些时候,需求就一个,但解决方案可以多种多样。一旦到了出解决方案这一步,意味着人力和时间的投入。

产品经理要综合评估,寻找性价比最高的那种。这种把握很难,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你永远不知道,当初不选择这个而用另一个的效果是怎么样的。说句皮一点的话,这完全靠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了。

3. 沟通链条

如果把需求从提出到实现的整个流传以产业链的角度看,产品经理的上游就是跟第三方对接用户需求,下游就是跟工程师沟通产品需求了。

从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处于中游位置的产品经理就像一个输入输出设备的处理器,上游输入,中游处理,下游输出

产品需求一般以产品需求文档(PRD)展现,载体嘛,有Word的、Axure的、Confluence的,具体看公司规范。形式是次要的,关键是文档的内容要写得细致无歧义,需要考虑逻辑完备、交互跳转、异常处理、初始状态等等。

需求到了这一步,产品经理就要直面传说中的程序员了。

网上经常有段子或者不着边际的视频,调侃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各种撕逼,大家当玩笑看就好了。实际工作中,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大多相处愉快,没那么多狗血剧。

分工合作下,产品经理作为需求提出方,程序员作为需求实现方,天然存在沟通的必要。这里,产品经理又一次面临信息传递的编码解码过程。

和程序员的需求沟通会非常频繁,从需求评审到开发过程中的细节确认,从需求变动到技术实现的可能性,所有可能的环节都需要沟通,这部分,将在写需求管理的时候叙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需求来了,产品经理该怎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