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下》-教育之思

因为孩子的缘故,对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有关注,最近读了一本《在轮下》,颇有感触,在此分享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汉斯·吉本拉特,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经过异常艰辛的学习,他考入了毛尔布隆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在神学院中他遇见了生性自由蔑视功名的赫尔曼海尔纳,两人成为好友。在赫尔曼影响下,汉斯开始对神学院枯燥乏味的学习感到怀疑,并且因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他赫尔曼。赫尔曼后来由于受不了神学院的精神束缚,一度出走,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

社会的歧视和巨大的压力使他不堪承受,最后溺亡于一条小河之中。

《在轮下》是由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小说取材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少年的黑塞与文中主人公一样都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在那里黑塞度过一段并不愉快的时光,逐渐患上了抑郁和神经衰弱,甚至企图自杀,这点像极了汉斯,但不幸的是汉斯最终走上了不归路。黑塞在家人的帮助下走出了精神障碍,成了知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

黑塞在书中极力阐述十九世纪末神学院教育的弊端,抨击控诉了僵化保守的教育制度对人性自由和思想发展的束缚。虽然故事的时间很遥远,但一百多年过去了,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很多地方其实并未有太多改变。

小说的名字叫在轮下,来源于毛尔布隆神学院校长找汉斯谈话时的一句话:“千万别松劲啊!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面去的。”掉到车轮下面也就是被淘汰。想尽办法在轮上无疑就是那个时代教育的目的,虽然时代在变,但“在轮上”这个教育目标却似乎一直都在。


故事中考入神学院然后毕业当一名神职人员是学校的老师极力推崇的,像汉斯父亲这类小市民更是将此当作光宗耀祖之事,很像我们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汉斯本来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为了参加神学院的选拔考试,他们要他全力以赴进行准备。父亲夺走了他心爱的兔子,禁止他再去河边垂钓,取消了他作为孩子所应有的一切娱乐活动。每天下午放学后还要去校长家学习希腊文,然后再到牧师家复习拉丁文和宗教课。一星期有两个晚上要找老师补习数学。积累下来的作业每天几乎要做到深夜十一、二点钟。老师们口口声声说“要有节制!”事实上则唯恐他学得不够,还建议他星期日读课外书,复习语法。

汉斯的状态就是“连散步时间也利用来学习,他带着一张睡眠不足的脸、一双外圈发黑、疲惫不堪的眼睛,默默地像受人驱赶似的到处走动”,而他的父亲对此的态度是“对于无节制地消耗灯油有点怨言,但是看到儿子这样努力学习却又感到自豪喜在心头”。

努力的结果是,汉斯以第二名考取了神学院同时也得了一直缠住他不放的头痛病。然而这根绷紧的弦并没有因此放松一下。考完后暑假期中汉斯并没有得到“理所当然”的休息,却是一连串的忠告,劝他先开始学些将来在神学院要上的课程,不能“ 躺在桂冠上睡大觉”而被别人“抛在后头”。于是这个老师说每天只要一、两个小时,那个校长也是每天只要一、两个小时” 。

暑假过去了,汉斯也变得像书中鞋匠莱弗格所说的那样:“瘦成皮包骨了!”


汉斯的经历像极了我们现在的孩子,每天在学校上课,放学后紧接着再进入补习班的课堂,晚上回家做作业到十几点,好不容易到了假期,又是各种兴趣爱好班……孩子的这种学习状态反映的无疑是家长的焦虑,理由就是现在的竞争太激烈了。

不要说初中高中,现在似乎从刚一出生所谓的教育就开始了,在儿子的早教班里有一门叫KMI训练的课程老师极力推荐参加,我问这门课是教什么的,老师说是逻辑思维培养为孩子以后上小学做准备……

最近忙活给孩子报幼儿园,听到一些家长在讨论某某学校好,问其原因说是那个幼儿园有外教开设英语课程……

现代教育的轮子滚得比以前更快更急,结果就是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参加各种培训各种学习,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似乎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得努力跟上要不然将来上不了好学校就会被淘汰的。

有次我去南京看望一个姐姐,听到她正在教育女儿,小外甥女刚上幼儿园被我姐逼着每天晚上练习拉大提琴,小家伙觉得枯燥乏味不乐意,我姐教育她说,你看看你们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有特长的,将来人家考上好大学你却什么都不会,你看到楼下捡垃圾的老头没,你现在不努力将来也只能去捡垃圾了……小家伙似懂非懂的含着泪继续拉起了琴。

估计像我姐这种话很多人小时后都听家长说过,将来很有可能还会对自己的孩子去说,我觉得恰恰是给孩子灌输的这种“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会被淘汰”的观点,才是教育最可怕也最失败的一点。

生活从来都是有很多选择,不是只有上好大学这一条路可选,如果万一有一天孩子从上学这座独木桥上掉了下去,让他们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


小说中的汉斯无疑就是前车之鉴。

当汉斯向老师说担心考不上时,老师非常惊讶地说“考不取?!考不取是根本不可能的。根本不可能!这真是胡思乱想!”当考完之后,他再次因为担心考不上询问他父亲“如果我考不取,能不能去上高中?”,他父亲听了气愤地骂道“什么?高中?你上高中?谁给你出这个主意了?”他父亲认为汉斯的想法简直是胡思乱想。而汉斯在这之后想到考不上神学院就只能“去当学徒或者做一个办事员,这样他就一辈子做一个他瞧不起的、绝对不愿做的庸庸碌碌的穷人,再也没法见人了”,他自己就变得异常愤怒与痛苦,无疑,他也认定只有上神学院这一条路可走。

而当汉斯不得不离开神学院后,他真的掉到了校长说的轮下,甚至完全被压“在轮下”,“他感到孤独,感到自己被人嫌弃”因为他觉得“他不再是一只什么都可以往里塞的桶,不再是任人撒播各式各样种子的农田,已经不值得再在他身上耗费时间和精力了”。

最终他的命运是“凉凉地、宁静地躺在黑黝黝的河水里,慢慢地沿着山谷顺流而下。”

在汉斯的葬礼上,汉斯的父亲叹气道“他过去这样聪明,一切又都十分顺利,进学校,考试……后来一下子,不幸的事却一个接一个落到他的头上!”,这个时候鞋匠莱弗格指指汉斯曾经的校长与老师说“在那边走的这些先生们,把汉斯弄到这种地步,他们也出了力的…而您和我,咱们对这孩子恐怕也有不少疏忽,您不这么想吗?”

文|张志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轮下》-教育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