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报志愿,回看生涯选择二三事

每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暴露在“学习经验”的大海里,上下浮沉,前后激荡。透过经验的历练所修成的“果”,便构成了不同的生涯抉择。——金树人

未来之路:从脚下开始

刚看完金树人老师的《生涯咨询与辅导》第5章,主要是介绍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不像以往的生涯流派侧重心理学的个人特质决定论,他特别强调社会影响因素和学习经验。他提到生涯的选择不是偶发事件,是终生交互的历程,由一组复杂的因素交织互动形成。比如初定一个工作、选择一个特殊的专业、接受升迁的职位、或是改变主修专业等等,这些因因果果的学习历程背后相互关联,每一次行动中获取的经验,也影响后续的行动和选择。这个理论对我看待变化和行动的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角。

前两天看到作家莫言的文章,写他为陪女儿备站高考的心路历程,心生感慨。这让我回忆起自己中考高考时期的那些过往,比如中考、高考、报志愿、选专业、未来工作的回应……一个个选择和行动连点成线,逐步构成了我的成长轨迹。我也理解了埃米拉《转行》中的核心观点,最重要的是行动带来的改变,应该也是这个理论的延伸。

关于高考加分

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满族自治县里,可能老一辈是满族的,后来就没分辨那么清了,叔叔伯伯家的孩子都在上学的年龄把民族归到了满族,但我爸妈好像并没有这个意识,直到高考前几个月统计民族的时候,才知道少数民族可以加分。老师也问过我,我跟爸爸通电话的时候提到这个事,他说还是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不用那些虚分才是真本事,我也认同觉得没必要改。但当高考成绩出来后,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考上一本重点大学,爸爸很是后悔,但其实我内心还是很平静的,觉得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家庭父母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和信念。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是父母给我的最好礼物。

中考也是转折点

倒回去想到我初中升学的故事。我学习成绩还好,在班级前五徘徊,但不是特别拔尖,年级前十左右。中考结束后,觉得自己发挥的一般,甚至都认定了如果没考上重点高中就去读二高中,不让爸妈花钱上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好像只录取前8名(100人左右),我是第9个。当时,成绩出来后很多家长都关心询问分数想各种办法进重点高中,但我却一直没有告诉爸妈,他们也忙地里的农活,没顾得上问我。记得语文老师问起来我说还没告诉爸妈,老师还夸真能沉得住气。幸运的转折点是,每个中学有两个推荐名额,我初三的时候还获得了市三好学生,就这样被顺利推荐进入了县重点,没有关系没有物质交换,感谢学校和老师的信任。

从小就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父母的爱是激励我不断努力学习的精神依托。同时,在学习中体验到的快乐和成就感,也是促使我敢于面对困难的动力源泉。

关于高考报志愿

记得高中那会,对大学基本没有概念。高三班主任老师跟几个班委聊天时提到报考大学,对学习最好的那个说你可以去考北师大、对我说可以去考东北师大,这是最初朦胧的概念。

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前,我住在县城里伯伯家的二姐家里(二姐夫是亲戚里唯一的大学生,好像是大连理工毕业的),所以报志愿时想询问他的意见,但他也没有给任何建议,表达了他对高考填志愿的一些看法,具体说什么记不太清了,但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人生就像一场赌博,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自己人生还是自己决定”。当时我还很失落,有点受打击,觉得没人可以依靠或参谋。于是,对着志愿栏里的城市,排除了东北(想要出去闯,不喜欢这里官僚气息浓厚的文化氛围)、想要去青岛(喜欢海,但一看地图离家稍微有点远),最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城市:天津

再看天津的各大高校,选来选去看到有大类招生的商学院,里面有很多听起来就有兴趣的专业,比如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毅然决然的在二本院校头一个报考了这个学校。

城市的选择,取决于我对生活方式的偏好;专业的选择,取决于我对个人兴趣能力的探索。

关于二次选专业

大二选专业的时候,记得大四的助教学长,善意的引导我说一个女生,选个财务会计专业,然后考个公务员安安稳稳挺好的。可我心里却不太认同,不敢想象自己在喝茶看报聊天无意义的工作生活中度过。记得周围有的亲戚邻居大肆吹捧的好工作——通过托关系找到轻松不累的安逸工作,我却一点都不羡慕,甚至打心底里抵触。

我的一个大学闺蜜,也是特别执着的一个人。我们虽不在同班,但经常在各种活动中遇见,特别聊得来。她选专业目标特别明确,就要进入管院最好最火的财务班,但成绩没到还是托人调进去的。因为在她印象里财务专业是未来进入银行证券投行等领域的门槛基础,是最成功耀眼的金领行业。

当时我的成绩可以自由选择专业,但我心之所属是不太热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在前两年的通识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探索中,发现自己对人和组织的内容有着本能的兴趣和悟性,经常翻阅大量人力资源和职业生涯相关的书籍杂志,后来还联合创立了一个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我的坚定让很多人不解,有个男同学也问我为什么不选择财务专业,当时我特别自信又有点大言不惭的说(大意):人力资源才是我的事业方向,在这个领域才能发挥我的最大价值。

笃定的选择背后是盲目自信,还是对人生追求的不断澄清?我想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不因经济上的限制,而磨灭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感谢父母老师用爱滋养和保护着一颗勇敢而好奇的心。

分享一点感悟

其实,我理解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适用于现在的VUCA时代,在外界环境变化越来越快速的情况下,每个人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应变之道,金树人老师也提到本质上生涯之学也是应变之学

因此,不论是中考、高考、研究生还是工作后,人生每一个关键节点也只是生涯全程的一个事件,重要的不是当时发生了什么,而是如何看待那个结果,以及如何在这个结果下继续行动,通过改变行动,达成你想要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高考报志愿,回看生涯选择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