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想要求得进步,必须具有「学徒性格」,耐得住别人教、别人怪、别人训,才会进步;不当「学徒」,如何「出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变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它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能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所以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远,指的是知己难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能够真正做到为了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由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明代陈眉公:如何是独乐乐 ?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游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于培养这个人的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挚爱之情的这一面。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做领导人第一个修养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样的巧言令色,但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人若能够真正修养到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而人家骂我也和平常一样,这太不容易了。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大家的缺点,带人的时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经验中体会到,当你在上面指挥时,觉得那种味道很好,但是这中间很吸引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说素来不要名,不要钱,只讲学问,就有人来跟你谈学问,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个学问是拿来做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得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道理以外,相反的,我们做学问要踏实,不能巧言令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为了人家的事与朋友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的话都兑现了,都是否做到。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的没有。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孔门做学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记录。

进士指对一件事情认真的做就做,尽是一项职位,宁可不接受,既然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禁骑士的,至于而信,就是使下面滴人绝对幸福,争取下面的线,如何得到性就要尽其事,说了的话就一定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近视,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之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结佣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如不吓生重病,你不去问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儿,这就是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了。所以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下面的人都听你指挥,全国老百姓都自然跟你走,这是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学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假如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它见闻广博,并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做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精神,就是师道精神,谈到过去的,到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还有师道,这三道是合一的,所以做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那时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集于一身,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了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为弟子,在传承为门人 。

在家里是个孝子,出门在外,对兄弟很友好,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都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都是这弟字的意义。

做人要谨慎,但小心不要理解成小器,这点要注意。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时又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对同志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友爱,广泛的爱人就是君道,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假设一个人这些都做到了,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爱做文学家也可以,爱做科学家也可以,爱做艺术家也可以,爱做0别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兴趣问题可以量力而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

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事父母能竭其力。“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原心不原系,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但想买一个礼物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是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元济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再是持上面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有孝子了。)

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无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已经答应帮忙同学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得规规矩矩,一定要尽心,答应了就要言而有信,要竭尽自己的身心力量,从一而终,否则就不要答应。

看到好的人能够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的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许身为国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个人有真正的学问。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视自重,现在来讲是指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要有自信心。我们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个人所为“见危授命“”,你有时候就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里非常空虚,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无友不如己者,指的是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刚才上一句是自重这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叫做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就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后,他到死终究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这个道理,要注意。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和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不要片面地否定一个人,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了测试,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个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终止的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原因。一句话来讲,指的是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与肾,其中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

佛学里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我们要注意每件事情的初因,也就是动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