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立即遭到了以神圣罗马和英国为首的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攻击。在君主制时代与法国保持了长达两个半世纪同盟关系的奥斯曼帝国,一见波旁王朝被推翻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法同盟。奥斯曼帝国试图借力神圣罗马和英国,剿灭新生的共和国,帮助其长年的盟友复辟。
出乎当时所有人意料的是,法兰西共和国在这场与几乎所有欧洲主要国家为敌的艰难战争中,顽强地取得了胜利,第一次反法联盟瓦解。然而,法兰西共和国心知肚明,这一场胜利不足以稳固自己的国际地位,可是,有什么办法可以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呢?
督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跨过英吉利海峡去攻打反法联盟中的近邻英国,并任命在与第一次反法联盟战争中崭露头角的波拿巴·拿破仑为统帅。在战场上与英国交过手的拿破仑,深知法国海军根本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他手握尚方宝剑就是迟迟不肯行动。数月以后,到了1797年的8月,拿破仑致函督政府,表示反英斗争必须在东方进行,法国应该夺取埃及。
1798年,督政府授命拿破仑为东方军司令,率领海陆两军进攻埃及。但是,埃及并不像拿破仑想象的那么容易征服的,7月开始的这场侵略战争,拿破仑轻松占领了亚历山大港后,开始妄自尊大,随即开始攻打开罗。开罗一战打得一场艰难,攻城拔寨后,法国军队遭遇了开罗人民的奋力反抗。拿破仑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的愿望驱使我奔向东方,伟大的远征令人神往。为此,我将欧洲置之脑后,可是,这些美梦和理想已被埋入阿克城下”。
眼看自己的侵略计划成了泡影,拿破仑带领一批亲信离开埃及,他的继任者克莱贝尔将军曾经想过与土耳其媾和,《阿里什和约》都已经在1800年1月拟定,却被英国搅黄了。英国不愿意看到法国和土耳其单独和谈,坚持法军必须缴械投降。求和无门,克莱贝尔只好率军与土耳其交战,法军再一次遇到了开罗人民的强烈抵抗,这一次,法军镇压起义的手段更加残暴,他们在占领了埃及的同时,也给了英军开进埃及的理由。1801年3月,英国、土耳其联军两次攻入埃及,8月31日法军宣布投降,9月2日法军被迫撤离埃及,他们在罗塞塔挖掘工事时意外发现的罗塞塔石碑,也被英军强虏了去,这块促使一门学科、埃及学诞生的罗塞塔石碑,而后成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这场英土联军与法国军队的战争中,奥斯曼帝国追求的,不是短暂的军事联盟,而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像当年的波旁王朝一样长期的盟友。怀揣如此卑微的想法,奥斯曼帝国对当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第七代埃尔金勋爵托马斯·布鲁斯极为恭敬。
埃尔金,原本是苏格兰东北部一座小城的名字。17世纪中叶之前,苏格兰是一个独立的王国。1633年6月,苏格兰王国设立“埃尔金勋爵”贵族封号,并将其颁赏给当地声名显赫家族的布鲁斯家族。1654年苏格兰并入英国之后,“埃尔金勋爵”这一封号被保留下来。在优越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第七代埃尔金勋爵,耳濡目染下对古代艺术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见奥斯曼帝国如此重视与英国的关系,这位埃尔金公爵提出了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想将帕台农神庙上的大理石浮雕运往英国。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奥斯曼帝国居然同意了埃尔金勋爵的极不合理提议。
是奥斯曼帝国不懂得帕台农神庙的文物价值吗?也许。也是因为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初逐渐走向衰落,掌控一个民族成分极为复杂的帝国,已经做不到随心所欲,导致地方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帝国刚刚将素来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的躁动平息,希腊独立战争又爆发了。为了牢牢控制住帝国境内的各个地区,政府尽可能地到处穷兵黩武,他们将雅典卫城当作军事要塞和军火库,因此,帕台农神庙的屋顶毁于17世纪末的一次军火爆炸。
宝贵的古建筑屋顶被炸毁了,奥斯曼帝国都没有觉得特别心痛,当埃尔金勋爵提出要将帕台农神庙的浮雕运回英国,在奥斯曼帝国看来,只要英国同意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长期盟友,帕台农神庙里的浮雕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1801年到1812年,埃尔金勋爵雇人将帕台农神庙上的浮雕先分解后打包,分批运回了英国。帕台农神庙的浮雕数量非常庞大,被帕尔金勋爵运回英国的,只是半数。这些被掠夺到英国的浮雕,先是存放在伦敦的国会大厦里,1816年埃尔金勋爵个人出现了财务困难,他以35000英镑的巨资将掠夺来的浮雕卖给了大英博物馆。得到宝物的大英博物馆,立刻将其摆放在馆内最令人瞩目的位置供公众欣赏,直到今天。由于埃尔金勋爵与流落到英国的帕台农神庙浮雕有着这样的关系,人们称被大英博物馆珍藏的这组浮雕为埃尔金大理石雕。
那么,大英博物馆里的埃尔金大理石雕有着什么样的文物价值呢?
帕台农神庙的浮雕,被认为是希腊浮雕的杰作。在未被埃尔金勋爵切割走之前,构成了长达160米的浮雕带,一气呵成,气韵生动,人物动作完美。浮雕表现的,是大雅典娜节游行庆祝活动,检索一下从古至今留存于世的艺术作品,这是西方艺术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雕刻在了庙堂之上。
在古希腊,大雅典娜游行庆祝活动每隔4年举行一次。游行从雅典西边的狄甫隆城区起步,经过陶区,穿过市场,最后登上卫城。游行的核心内容是将雅典少年精心编织的一件新袍献给雅典娜。艺术家用160米长的浮雕,将游行开始到献袍的全过程,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浮雕的起点在庙西南角上,浮雕上公民正准备跨鞍上马;长长的南墙和北墙上的浮雕,则是公民游行队伍缓缓前行的画面;南北两堵墙东端转角处,游行队伍开始接近神庙入口,这就意味着人们已经抵达了游行的终点神圣的卫城,浮雕上众人的神情也由欢呼雀跃一转而为庄重肃静,少年们则迈着轻缓的步伐慢慢走向卫城中心。浮雕的终点直接连接神庙的大门,艺术家在此处特别安排了坐在椅子上观看游行的诸位天神,意味着众神都应邀前来与雅典人同庆佳节了。
可惜的是,由于埃尔金勋爵的鲁莽和奥斯曼帝国政府的颟顸,今天,我们要观赏完整的160米长的帕台农神庙的浮雕,必须去两个地方,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希腊雅典的卫城。
许多为了观赏完整的埃尔金大理石雕而去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的文物爱好者,到了雅典后发现,帕台农神庙本身就是有着极大文物价值的建筑。
站在帕台农神庙前,我们不得不感叹古希腊时期的建筑师们已经极富智慧,他们已经掌握了非常了不起的建筑设计能力,仅以“视觉矫正”为例。这种视觉矫正的建筑手法,在帕台农神庙以前的建筑中我们也见到过,只是帕台农神庙将这一技术用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建筑师们让建筑中本来应该为直线的部分略显曲线或内倾,最显而易见处,是神庙四边基石,中央都要比两端略高一点,有意思的是,经过这样处理以后的基石,看上去反而更接近直线。每一次站在帕台农神庙前观赏这些经过视觉矫正的基石,都要感叹,到底是谁给了古希腊人如此的聪明才智!你看,神庙的檐部也被视觉矫正处理过,他们在排列柱子的时候,不是全都垂直排列,东西两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中央两根真正垂直于地面,其余都向中央稍稍倾斜,这样处理的原因是,相对而言边角柱处在亮处,其余的柱子则“站”在暗处,虽然是尺寸相同的柱子,人的视觉习惯会把暗处的柱子看得粗一点,视觉矫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处的柱子加粗,如此,这些柱子看起来就整齐划一了。同样原理,古希腊建筑师们在处理内廊柱子时,刻意做得细一点再增加一点凹槽。神庙的山墙也不是绝对垂直,而是略微内倾,以免站在地面的观赏者会产生立墙外倾的“误读”……艺术家、设计者和工匠们为帕台农神庙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真是难以计数,他们共同努力创造了文明的奇迹。
只可惜,现在我们站在帕台农神庙观赏用爱奥尼亚式装饰带勾连起来的浮雕带,只能想象其未被破坏前的壮观了。
除了浮雕,史料上还记载着,帕台农神庙原本还有一尊雅典娜雕像。这尊木胎雕像,用黄金和象牙镶嵌,衣冠和武器饰以黄金,非常漂亮。更具艺术价值的是,像这样的雕塑,通常都做得非常小型,但雅典娜的雕像,却被古希腊人做到了12米高。那可真是一件庞然大物呀,可惜她已经随岁月流变不复存在。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寻,帕台农神庙的创造者到底是谁。
雅典极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的领导人伯利克里计划将在希波战争被战火毁灭的雅典卫城重新建设起来,使之成为整个希腊最荦荦大者的建筑群,从而彰显出雅典的辉煌,让雅典人因为自己是雅典人而自豪。为此,他不惜重金请来了一批当时希腊最了不起的建筑师、雕塑师来到雅典,共同将他的梦想变成现实。这一群伟大的人群中,有一位天才,名叫菲狄亚斯。
毫无疑问,菲狄亚斯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建筑师和雕塑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庄严、雄伟著称,被认为是希腊古典时期雕塑巅峰时期的代表人物。菲狄亚斯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是与金字塔、空中花园等并称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他在雅典卫城留下的天才之作,包括卫城的核心雅典娜女神像和帕台农神庙的浮雕装饰。雅典娜女神像已不复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到菲狄亚斯才华的,只有大英博物馆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和留存在雅典卫城的那些浮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