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雨果(第一部卷一:开篇人物米里哀)

重拟小标题 

一:贵族到教士——豪华落尽见真淳      二:财务分配——为民得称卞福汝 

三:苦教区布道——平易近人得人心      四:言行合一——诚心为民渡灵魂 

五:主教的日常——淡泊之中现高尚       六: 主教的住所——勤俭宁静真坦荡

七: 涉险布道——博爱真诚是为勇          八: 元老说教主教——“通行证”讥“墓志铭”

 九: 妹妹的信——亲人见证赤子心          十:走访哲人——突破自我得升华

 十一:主教的立场——不完美中见真美   十二:不受教士追捧——举世混浊我独清 

十三:信仰引领前行——广博中淬炼精神   十四:普通人与圣人——理想根植于现实


问题探究

卷一(四)最后提到“使俯视墓穴的悲痛转变为仰望星光的悲痛”,这两种悲痛有何相似又有何区别?

 探究人:韩艳秋 于佳含

       这里的悲痛都含有对于亲友死亡的痛心情感,两份“悲痛”告诫我们对逝者的悲痛仍然需要铭记在心,对死亡仍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但是又有着“俯视墓穴”“仰望星光”的不同的态度,

       “俯视墓穴”是向悲痛妥协的无奈。这种悲痛是心里的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它是一双无形的手,会遮住你寻找光的眼睛,会拽住你的裤脚不让你前进使你永远无法走出悲痛,限制了你抬头的能力,让你只能低着头凝望着墓穴,凝望着深渊,独自悲伤。

       仰望星光则是一种积极态度。这里的悲痛我更想把它称为信仰,是死者留给你的精神力量。一个人生命的消逝,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鲜活的躯体已不见,他留在你身边的感觉已消散,但是他不会带走所有东西,他带不走的也许是生前努力活着的样子,也许是他生前闪闪发光的精神品质。而这些带不走的东西,都会留给你,让你当做信仰去追求,虽然一想到故人你也许会悲痛,但你的心里更多显现的会是他的精神,这种信仰精神,可以护你身心,让你有仰望星光的勇气与能力,会推着你向前努力奔跑。

        俯视墓穴是向下看,仰望星空是想上看。像是哭泣的时候,向上看眼泪就不会落下。米里哀先生“他不以遗忘来消除苦痛,却希望去使苦痛显得伟大和光荣”。希望能给予失去亲人的人以希望,一份积极的力量支撑着继续前进,而不是陷入悲伤的绝地。亲友的离去,对每个人的内心都是重大打击,有人会因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但也会有人积极面对,努力前进。就像米里哀主教说过:“不要在那溃烂的东西上去想。定神去看,您就会在穹苍的极尽处看到您亲爱的死者的生命之光。”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里写道:“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米里哀先生也提到死是属于上帝的,人类无权过问。他认为死是由上帝掌控的,人类唯一能做的便是学会适应,做出改变。也许没有一个人可以可以陪你走到世界的尽头,但回忆可以永远拥有,一如星空,无论何时,你只需抬头,生活如此劳累,我们何必憔悴,抬头仰望星空,广阔的天空是新的希望。

卷一(五)主教生活清贫,却为何独独不能放弃用那六套银餐具和一只大汤勺?

探究人:黄圣萃

        卞福汝主教怜爱穷苦百姓,将几乎所有资产都送给了穷人,仅留下的那六套银餐具和一只大汤勺,无疑对他有着特殊意义。

        汴福汝主教作为一个破落贵族,经历了由放荡不羁的浪子到性情温和的教士这一蜕变,即使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但一个人的个人习惯是很难发生变化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从卞福汝主教用四分之一的地方种花卉可以看出来,即使是过着平淡的人生,心中也有美好的诗和远方,恪守着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而那六套银餐具和一只大汤勺则是他对追求美的生活最后的执念。

        作为一名主教,他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银器对西方教徒来说有辟邪护身的作用,虽然他在宣道中从不宣传宗教谬说与教会的偏见,但西方的风俗文化在他的心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深地镌刻在他的骨子里。六套银餐具和一只大汤勺更是一种胜于物质的信念。

        作为一个雨果心中理想的人道主义者形象,汴福汝主教善良、博爱,是“善”的化身,是雨果浪漫主义形式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从卞福汝主教不愿让他人看到他破旧的道袍以及为了遮掩窘境不愿带客人到室内交谈可以看出“上帝”般存在的卞福汝主教也有人之常情的一面——顾及面子,那六套银餐具和一只大汤勺便是一个品德高尚看似遥不可及的人与一个普通主教之间的桥梁。

        但对于主教来说如此有意义的六套银餐具和一只大汤勺终究还是“送”给了冉阿让,用这些银子赎回一个诚实地灵魂,使冉阿让从一心想要报复社会的罪犯变为乐善好施、博施济众的市长,而这六套银餐具就如同接力棒一样,将汴福汝主教的精神延伸到冉阿让身上,让善良的圣火继续延续。

卷一(十)为什么主教说G代表有一个孤独的灵魂?

探究人:谢瑞豪

        作为国民公会代表的G代表,因为没有投票判处国王死刑,所以留在了法国。但人们称他为魔怪、刽子手,说他是横暴骇人的。他主张革命,肯定了革命的正确性,即使革命是残忍的,暴力的。他说:“正义是有愤怒的,并且正义的愤怒是一种进步的因素。它揭穿了社会上一切黑幕,它涤荡了人们的喜气,它起了安定,镇静,开化的作用,它使文化的洪流广被世界。”当时的人们对革命深恶痛疾,人们为路易十七鸣不平,来抨击残暴的改革者,批判改革者的残忍。G代表也意识到,革命摧毁了旧的制度,在思想领域中却没有把它完全铲除。“正如风车不存在了,风却还存在。”

       与改革相对的,是主教所奉行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仁爱思想,主张博爱、宽恕、人道。在这个无比黑暗的社会,人们更加推崇有着仁爱思想的宗教,认为神是他们的救赎。人们认为神会帮助所有人,使他们摆脱苦难。对于宗教的主教,人们抱有虔诚和敬畏的心。而对于那些革命家只会带来血腥和灾难,人们视为不详把他们当成恶魔,心中是对革命者的厌恶。

       一个是思想上度化,一个是制度上更替。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制度上,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只是方法不同。人们对待这两种方法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G代表作为革命人,一心为民想结束黑暗,在茫茫众生之中,没有理解他的。G代表的孤独不只是一个人的孤独更是无数革命人的孤独。我认为雨果写G代表也是为了强调思想和革命是一体的。只有思想的度化和雷霆的革命相结合,才能真正结束黑暗的时代。

作者写主教和国民代表的对话的用意?  

探究人:邓娱茜

        主教与国会代表G的对话深刻展现了当时不同思想观念与民主制度。不可否认主教和国会代表都是善良仁慈的人,一生清廉节俭、布道穷人,虽然他们都追求了博爱、协和,但他们关于革命的看法却是站在两个极端,国会代表G信仰革命,他认为革命是进步的暴力,正义的愤怒也是一种进步的因素,可以消除腐朽的制度和邪恶的势力,虽然凶猛愤怒,但却可以有效推动人们的进步。但主教信仰宗教,他认为如果进步应该是和平的进步,以夹杂着怒气的摧毁行为作为基础是不可取的,进步应当信仰上帝,背弃宗教的善不是真正的善,而恰好那些革命党人都是屡背圣教的。

        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善增添了几分准确与深刻。主教此行的目的本来是想通过自己的语言感化国会代表G,但二人的谈话主要是国民代表再说主教在听,在那么几个刹那间,不禁使主教感到诧异、感到严峻、感到无言以对。不曾想最后主教的思想被一点一点的冲击,国民代表死后主教对待革命的认知被改变,这个维护封建天主教会的主教的思想观念受到改变,从此以后主教对小孩和有痛苦的人倍加仁慈亲切,可以说,国会代表G的心灵在主教心灵前的昭示、在他意识中所起的反应,对他高尚的人格品质和日趋完善的灵魂的修饰总有着一定的影响。

        这不仅仅是两个个体的矛盾,更折射出了普遍大众中两种矛盾的分歧,通过二人的对话,18世纪法国大革命推翻专制王朝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就更加充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更加深刻的揭示了普通人民最真实的思想活动,虽然制度更替,原以为人民的生活可以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事实上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便跟雨果写作《悲惨世界》的初衷---改变人间炼狱,让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可以免受灾祸与苦难相契合,所以这长达一节的对话对主旨的揭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卷一(十四)P60为什么说卞福汝主教只从表面涉猎那些幽渺的问题但对幽冥敬畏?

探究人:万玉金

        提到幽渺的问题和所谓“幽冥”,就不得不提到主教所处的时代。十九世纪的法国,正处于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时期,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对峙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写照,这种无形的争锋间接的结果就是社会底层的处境变得无比的凄惨。卞福汝主教充满人道主义的慈爱之心,使他渴望解决教区所有贫穷者的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这里就得出问题的其中一个最基本答案,就是他繁忙而现实的生活并不允许他对于玄学类的这些问题有什么过多的深入。

      在十四节开篇就有提到,主教这个身份有别于常人,常人可以大刀阔斧地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但是主教行事必须要小心谨慎。可能这种小心谨慎也让他认为某些问题是应当留待大智大慧的人去探讨,自己如果推究太深,反而于心不安。从主教的性格来看,文中多次有提到,主教是一个不争不抢的平和之人,他没有任何高大尚的奢望,就只知道爱。而且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他觉得这个世界就好像是一种漫无边际的病苦,所以他不想猜破谜底,只是试图包扎创口。就连元老院的元老嘲讽他时,他也不辩论,只是回答人心总是在的,只不过有时隐藏起来,像蚌壳里的珍珠。这也就使得他对生活心满意足,对于那些诱人而又骇人的大问题绝不理睬,而是留给那些所谓上帝的信徒者去处理。另外,文章中有提到过人类的遐想是无止境的,一些绝顶聪明的人也许会在遐想中得到真理,但是卞福汝主教绝对不是这种人,他不是天才,只是一个思想稍微高深一点的普通人,因此他觉得他的资质不够,并不能想明白这些幽眇的问题。但同时,他又害怕成为那种绝顶聪明的人,因为有一些人就是因为绝顶的聪明导致了自己精神失常,卞福汝不想自己变成那样,但是他也是很敬佩这些人的。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完成,要求语言凝练有深度,字数400字左右

(一)“勇敢”往往给我们的是一种慷慨激昂的力量美感,“宁静”往往带给我们的是温柔祥和的内心体会,而卞福汝主教却说:“  我们的勇敢应当是宁静的。 ”结合卷一卞福汝主教的言语行为,谈谈你对“勇敢”与“宁静”的认识。

(二)卞福汝主教把“阅读”与“写作”当成“种地”, 耕耘自己的精神花园,其实卞福汝主教在生活中也是不断沉淀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精神花园。请你结合卞福汝主教这个人物形象谈耕耘自己的精神花园。

选题一

                                                       勇敢是“宁静”的

                                                              金雨欣

        勇敢是“宁静”的?是的。结合法国的历史,我们不难了解到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那是一个贫富和权力差距极大地社会,是富人打死穷人无须负责,而穷人小窃一片面包就要做五年牢的社会。社会不公平,虚假唯物主义泛滥,权贵贪婪自私,百姓无能为力。在困境与世风的双重摧残下麻木,冷酷自私、欺软怕硬的“无面人”越来越多。卞福汝主教看破了一切,他懂得什么是正义,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他拥有自己的信仰,他想要改变这个时代,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但他付出全部,背水一战,安静的与社会抗争,浓得化不开的黑夜中的孤独的火把本来就是勇敢的写照!独自到狱中看望囚犯,冒天下之大不韪面对即将故去的G代表,对世人都避之如瘟疫的冉阿让敞开怀抱,从不上锁的门,......他以慈悲对抗自私,他以善意对抗冷漠,他的勇敢,是静静地像水一样流淌。

        无声的勇敢!宁静的勇敢!

        他是那个时代中的至善伟人!

                                   勇敢抬头望着宁静时,宁静同样也在低头望着它

                                                                邓娱茜

        谁说宁静与从容之中勇敢总是销声匿迹?《悲惨世界》中的卞福汝主教便是一个充满宁静之勇敢的完美的化身。他也不过是千千万万主教中的一个,一生也并没有做出过什么更迭世道的大事,可是他却在岁岁年年润物细无声的宁静之中,体现了他勇敢的本色。在青年时期最意气风发之时惨遭家道中落、妻离子散,作为富家公子的骄傲尽失,如果他在这时因种种变故而一蹶不振,或许人们都会觉得理由充分,并无不妥,可是他恰恰在此时沉淀、崛起、升华,不仅自身完成了洗涤与重生,还用自己一颗宁静勇敢的心,做悲惨世界中贫苦大众的引路人。这种宁静的勇敢又何尝不与热血激昂中的勇敢一样伟大,甚至更甚于后者呢?

        我们或许达不到卞福汝主教如此崇高的境界,但不妨用宁静的思索后充满着从容与理性的勇敢对人、对事、对世间万物,用一颗充满慈悲与善良的心肠感动你周遭的灵魂。重拳出击留给人的只有皮肉上痛苦与仇恨的回忆,可若是用宁静的勇敢给人的心灵哪怕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波纹,你对他留下的感染与触动极有可能是长达一辈子的时间跨度。

        希望我们的勇敢中总是蕴含着宁静的萌芽,希望我们的勇敢总时时抬头仰望着宁静,宁静也时时低头鸟瞰着勇敢。

                                                           在宁静中寻找勇敢

                                                                    张耀尹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写下了“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心境宁静,才能在乱世之中不迷失自我,保持自我。就像米里哀主教,他很勇敢,他敢于直面挫折,重新站起来;他敢于舍弃富贵,甘于平淡。而这种勇敢,正源自他内心的宁静。在他遇到难以劝说的人或事时,他可以想到办法,用平易近人言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可以耐着性子不厌其烦的劝导。能有这种坚持在当时那样动荡的社会中实属不易。正是因为他心里有信念,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才能有这份勇敢,他才能不被世俗所影响一直坚持。这就是宁静带来的勇敢。

        勇敢和宁静并不冲突,相反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勇敢,那么在这无脑的勇气中,你只会迷失自我,没头没脑的往前冲,最后只能伤害自己。如果只有宁静,就算你能准确的找到目标,靠什么向目标前进,拿什么和困难斗争?

        所以在勇敢的向前走之前,请在宁静中思考,那条路是值得你冒险的,在无畏的向前冲的过程中,别忘了在宁静中反思,这条路的那些伤是没必要受到的。

选题二

                                            在精神后花园里,耕耘仁爱与善良

                                                               周钰

        哲人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啊,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文明的,才能奏出有深度的人生之乐。

         米里哀主教每天处理完繁杂的公务,做完日课,余下的时间,他首先用来去看望贫苦人、患者和伤心的人;如果再有时间,他就干活。有时在园子里挖土,有时看书或写东西。这两种活儿,他统称为"耕耘”。他常说:”精神就是一块园地。阅读之于主教,恐怕与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甚至还要更甚,因为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快意,阅读是滋润憔悴心灵的雨水,是温暖寒冷心灵的阳光,是治疗痛苦心灵的良药。 生活虽然朴素清贫,但是他却散发着温暖与光明。他在他精神的花园里,耕耘的不只是生活的情趣,更是在耕耘他心中的仁爱与善良。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只要尽情享受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就是最有乐趣的事情。米里哀主教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高尚,这样的高尚满足了他精神的需求,也成就了他的仁爱与善良。

                                                     平等与自由的精神花园

                                                                 范睿豪

       虽然和蔼的马格卢瓦尔太太建议他将他的那片精神花园改换成耕地,但他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美丽与适用有着同等的意义”,甚至认为“美丽可能更有意义”以看出精神上的美更加闪耀、具有价值,它更像发自肺腑的一种体验,比适用物质所给予的感受更加深刻、入魂。

        而他对待自己精神花园的时候却与平常人对于花园的行为截然相反,他不去做任何的干预,不做出任何的反对,仅仅观察,融入其中。在精神花园中,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万物皆平等,存在即平等,不限制任何生物,任由他们活动,绽放生命的精彩。在生命面前他无法做出判断事物的好坏,也许自然界中不同的生命有着不同的判断准则,或许对于人类来说是错的,但或许对于其他生命来说是正确的。

         对于主教来说,这一小片“精神花园” 虽说没有种菜那么实际,但或许能够为他提供精神养份,使他的灵魂得以成长得以净化。在现实生活中他目睹了太多的悲惨、不平等,而在这片花园中,能让他感受到平等与自由的理想世界,或许能够为他带来慰藉和心灵的安宁,或许这就是精神花园的意义与价值吧。

                                                                     用心灵去耕耘

                                                                           梁智嫣

        “在这世界上,除了人类心灵的崇高和精神表现以外,一切都是渺小而没有趣味的。”我认为契诃夫的这句话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卞福汝主教的精神世界。

        重温悲惨世界描述伟大的卞福汝主教的部分,他身为一名高贵的主教,本可以享受优裕的生活,而他却将这些捐给了穷人。他的俸禄大部分花在帮助他人身上。他的大房子变成了安置病患的病房,他住在一个小的角落。他喜爱读书,在书中领悟人生的奥义。甚至连盗贼都尊敬他。它不追求物质生活,但却坚持喂饱自己的精神世界,把阅读写作当做“种地”,把从书中得到的知识和幸福当做收获。

       身体上的贫瘠不算什么,可如果心灵一无所用那人只是一个空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现实世界所有卞福汝主教的“信徒”终将与他一样不朽。

       我们也应当如此,去寻找精神世界的光明,去读书,去旅行,去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我们可以选择善良,选择坚强,选择勇敢,……用他们去浇灌自己心田里的一方“花园”,待到园里的花盛开时,便是收获的季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惨世界》雨果(第一部卷一:开篇人物米里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