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利
本文写于2018年
父辈们的40年,改革开放的40年,最近我们都在关注改革开放40年相关的报道和展览,40年的父辈们,经历了什么?只能用历史的画卷来告诉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
最近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着“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其中画家罗中立先生创作的油画《父亲》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贫穷、顽强、不知疲倦、充满希望,这就是画中这位父亲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用罗中立先生的话来说,画中主人公的眼神迷茫中带着希望,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父亲。
我的父辈们,大多出生于1957年左右,恰逢1978,他们正青春,20多岁的年青小伙,刚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时代,并参与到改革开放中,他们不仅参与其中,更是遇到过我们未曾感受过的艰难和曲折。正是因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生活中的“难”与“痛”,虽然前方的道路充满着未知和荆棘,但他们依然非常坚定地沿着改革开放这条路走下去。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是《春天的故事》里面的歌词,的确是这样,改革开放如春风般吹进了每家每户,所到之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当我记事的时候,那是1989年,1990年,改革开放已经十余个年头,7到12岁是低年级教育阶段,我们80后的人正好赶上这个阶段的学习,7岁入学读一年级;恰巧98年我们赶上“六三制”,即小学读六年,中学读三年;
那时候的改革热潮属于沿海城市,其中有广、深、上海等大城市;四川属于改革开放比较缓慢的省份,我的家乡泸州,住房多数是土坯茅草房,冬暖夏凉;好点的人家是木板结构房,四合院居多。
夜晚的照明方式是煤油灯,煮饭用的锅是砂锅,锅底很厚,碗是粗碗;煮饭,取暖的方式两种,一种是煤炭,一种是柴火。
1990年至1997年,电视机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开启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外面的花花世界是什么样子。能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那都是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一个村就那么一家拥有它,甚至有的村一台也没有,这样的人家多数是政府公务员、教职工作者,或者是有经商头脑的人家。
那时候的一台电视机会影响一家几代人,改革是逼出来的,父辈们在那个年头,富裕的家庭,能供给自己的子女上学,以师专看齐,因为那时候师专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都会有一份像样的铁饭碗,固定的工作。在那一段时间里,吸引了不少农民子弟的孩子走上求学的道路。教育的改革也让父辈们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才有今天的成果。
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从第二辈到第四辈都是靠农耕为主。因为那时候生存才是硬道理,我们很多父辈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代,生存成了他们肩上的担子,他们能生存下来,才有更好的力气让家人们有更好地生活,种地致富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读书识字那不是最重要的;
曾经,地主、恶霸、财神爷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培养出来的子孙后代,苦读圣贤书,最后还不是一样走上失败的道路,让我们的父辈们对读书看不到希望,所以父辈们认为,读书用处不大,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务农,农耕的好。所以,那时候读书成为了我们那一代人最奢侈的东西。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才开始让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义务教育,但是直到2006年9月1日起才开始全国执行,慢慢地,农村的文盲率逐步降低,让更多的孩子走上教育的路,这也是父辈们那一代人艰辛的付出,在艰难中奋斗出来的成果。
土改,农业税也是我们父辈们在改革过程中经历过的事情,我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土改是从建国后1950年开始的,1952年基本全国完成土地改革,1958年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但是公社集体的土改,靠人头记公分,攒公粮,如果一个家庭里,人力不够的话,攒不够公分,就没有办法分到公粮,公粮是靠粮票购买的。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家庭联产承包制(即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逐渐落户。
1996年的时候,家里还有人在讨论分土地的事情,我表姐是1970年后出生的人,那时候都还能分到土地,土地多的家庭非常幸运很幸福;因为那时候分到的土地都是很好的地块,很好的田;分的少的家庭,大多数分到的山林地,没有好地,就举家开垦森林,我们的父辈们,有一半的庄稼地都是靠勤劳的双手一刀一锄开垦出来的。
写到这里,我们就应该知道,那时候的一粒粮真的是来之不易,没有父辈们那时候的顽强、不知疲倦,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开伐,哪有现在优越的我们。
我们都还记得,唐代李绅的这首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对于历史长河来说,40年也许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每一个曾经参与其中的父辈们来说,却是在大时代背后,普通人命运的巨变。正是由于我们的父辈对于未来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才将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推动改革开放的时代巨浪。
卖粮,10岁那年,我第一次跟随父亲背着红高粱穿越深山老林,泥巴山,横渡赤水河,坐船来到贵州沙滩乡,二合乡等地卖红高粱;
那年代的庄稼地,靠天吃饭,丰收的年头,收成好多收一点稻谷,多收一点红高粱,红高粱几角钱到1元钱一斤不等,跨越两省,父辈们背的100多斤红高粱,也才100多元钱;但那是一家人的希望,那是父辈们一年的成果。
农业税,即上交国粮,也叫公粮;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农业税起源很早,中国过去称田赋,西方国家称地租税或土地税。在封建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封建制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但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工业、商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当代世界多数国家的农业税已不是主体税收,而是作为财政收入的辅助手段。"十五"(2000-2005)之初,中国开始了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中心,取消"三提五统"等税外收费、改革农业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
交公粮,也叫交农业税,是我们小时候都知道的事情,我们乡上有一个粮站,每年上交公粮的时候,基本上鸡还没有打鸣,父辈们早早就起床了,按照粮本上的数量准备好,有时候一家人交的公粮一个人还完成不了,还需要全家出动,背着粮食早早去哪里排队交粮,交粮的时候,验粮人员需要品尝粮食的湿度,太湿的粮食粮站是不收的,太多粮食壳也是不收的,只收晒得很干,筛选很均匀的粮食。农业税的改革也是坚持到2006年1月1日才取消,也是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1984年左右开启了第一批下海浪潮,第一批下海的人都闯得头破血流,有的顽强、拼搏;有点下海不到一年就浪回了家乡;在我的记忆中,我知道第二批、第三批下海的那些人,成功的人回来,身上佩带的是BB机,或者大哥大;流行潮人的穿着打扮,男子喜欢中分头型,打点摩丝,香气扑鼻;女的喜欢短发,扎个马尾,穿一条流行的健美裤,那是改革后我们80后见到最时尚的父辈们。
这也证明那时候下海潮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一种流行改变一代人;成功的人群,啥都愿意去创,去干,受过骗,失败过,但是他们对成功和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和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让这些父辈们在一次次失败倒下后,又一次次勇敢地站起来。
但是,我们能感受一些父辈们的成功,也让我们对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产生了新的思考。不少现在的父辈们常常感叹,现在啃老族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族群,他们不肯吃苦,喜欢享受,享受父母的奋斗成果,坐吃山空,这让经过那么多年奋斗的父辈情何以堪。
不管是40年前的今天,还是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也在进步,无数个岁月是父辈们走过来的,无数条路是父辈们为我们开辟的,他们所经历的事与物,都用国家领导人的话来验证了,“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多倾听历史的声音。
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从无到有,告别了土房,变成了楼房,告别了煤油灯,变成了节能灯;告别了泥泞路,变成了水泥公路,告别了BB机,大哥大,变成了智能手机;告别了绿皮火车变成了动车、高铁;告别了书信传递的时代,变成了极速光网的网络,2G网络飞越4G网络,5G网络诗和远方还远吗?告别了走路的方式,坐飞机出国不在是难事,上月球是大家盼望的事等等,接下来有的时间,我们好好去学习学习父辈们如何走过的这40年,好好学习主席在40年大会上所讲的话。“寄望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国家不断向前发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将进一步的提升。
“忆流金岁月,引燃情时代。”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父辈们跨越了重重困难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取得了今天的成果,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发扬父辈们的这种精神,继续为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