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模块化 组件化 插件化

再大的工程,也是一个个小工程拼凑起来的。

    伴随各个公司业务越来越多,app也越来越大。代码编译慢,耦合,方法数限制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正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安卓模块化应运而生,往后几个月将对插件化进行讲解,同时也对google最新提出的动态化框架Android App Bundles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先对模块化,组件化,插件化优势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之后展开说明。

一.模块化

     AndroidStudio中引进的概念,主要分为application和library两种格式。将工程中共享部分和各个业务模块,拆分成多个module,实现代码和业务上的解耦。是组件化的基础。

二.组件化

    基于模块化。有一个主工程(壳工程)和多个组件(module)。开发时每个组件都是application,打包发布时 每个组件都作为library。                                                            

工程结构图

    优势:

        1.将公共依赖库以及各个业务模块代码彻底解耦。

        2.摆脱了修改一个模块需要编译这个工程的弊端,加快了编译速度

     问题:

        1.组件间界面的跳转

        2.组件间数据的传递和共享

        3.开发和发布环境如何快速切换,毕竟application和library在gradle及AndroidManifest的配置上有

较多的差异

下面我们一一解决上述问题:

    1.组件间界面跳转。

    阿里的ARouter可以完美的解决组件间跳转,之后会写文章专门讲下ARouter。

    除了开源的ARouter也可以通过隐式意图方式打开其他组件界面。之后会写文章专门讲下Activity启动方式。这里先上一个简单的例子:

AndroidManifest中给activity设置intent-filter

跳转代码


2.数据间传递

数据间传递用intent在界面间进行数据传递,已经能解决大部分应用场景,插件开发中会给大家讲解下android进程通讯机制(IPC)--binder机制

 3.开发和发布环境如何快速切换

    可以在gradle.properties中设置一个常量 isPlugin(是否是开发模式,true为是,false为否)进行开发和发布环境的控制

在build.gradle中可以读取到该常量进行application和library控制,已经包名的设置(因为library不需要设置包名)

至于AndroidManifest.xml文件,可以创建两个不同的AndroidManifest.xml文件,根据isPlugin进行切换

调试环境下的AndroidManifest.xml
默认的AndroidManifest.xml

组件化中命名规范:

     java类名加上组件名,例如组件HomePage,Activity 命名HPMainActivity,xml、image等资源文件使用对应前缀例如 hp_ ,主要是为了避免资源冲突。在后面插件化中将讲解更多关于资源冲突的问题。

三.插件化

    插件化基于组件化,插件化在开发和发布模式下,每个组件都是一个独立的apk。主工程app动态加载业务组件apk。

优势(包含组件化的优势):

    1.从之前整个app发版升级的流程,变为了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插件升级。

    2.通过插件升级,实现了热修复的功能,在用户无感知情况下快速的解决线上bug

    3.完美解决了android方法数65535限制的问题

问题:

    1.动态加载dex问题。

    2.资源冲突问题

我们通过下述知识点的学习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插件化:

1.java反射机制

2.代理模式

3.hook机制

4.Binder机制

5.App打包的流程

6.App在手机上的安装流程

7.AAPT详解

8.类加载及dex加载

9.App的启动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 模块化 组件化 插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