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师第九讲笔记

    前面从宏观上讲了三个理念,第一个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第二个信则灵。第三个对立统一。我们谈一个东西,从宏观到微观,像记者写新闻稿,没有那么多版面,从里边删,最后删到剩一个标题,这个标题就足够了,所有想表达的东西,浓缩在标题里。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当你觉得失败了的时候,当你觉得没那么顺的时候,要想想,可能是在对立统一方面出了问题,如果这个没问题,那就想想,可能是对方不信你。如果也不是,那就可能是你没把对方当人看或者你没把自己当人看。

科学的角度,来谈一个理念。更加具像化,更加具体。我们要帮人解决

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以把它叫症状,症状是从哪儿来的?

第四个理念,心理的症状就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首先解释两个与心理学相关的名词,一个是强迫,另一个是重复。重复就是不止一次,强迫,就是我知道我不该这样做,但是我不得不这样做;我知道我不该这样想,但是我不得不这样想。

强迫症,强迫思维(反复想一件事)和强迫动作(例: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强迫和反强迫是同时存在的。

看到一个人,要为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提供心理服务。她说她很自卑,症状从哪儿来的?心中觉得她不该自卑,但是她又自卑,形成了冲突。这种冲突又觉得不该。问: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她是想让我们帮她消除强迫呢?还是消除重复?答案是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她头脑中不知道什么是强迫,她是想让帮助消除重复。比如一下强迫洗手的人,她是希望洗一次就不洗了。这是打断重复。但是她不知道她之所以重复,是因为强迫。所以我们要帮她打掉、消除或减缓强迫。要解决她内心的冲突,冲突就是顶着,撤不掉这个又撤不掉那个,就是冲突。

举例:湖南来的公交车恐惧症。

恐惧症有三种:一种是见了人害怕。她内心知道不该害怕,但是见了人就心慌害怕。还有一种见了物害怕,比如害怕猫害怕狗,还有的害怕场所,害怕广场,还有的相反,害怕人密集,还有的害怕封闭的空间,“幽闭恐惧症”。

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或有心理诉求的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疾病,不能接受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内心就有冲突,她觉得不该有问题,但是现实又不能改变。如果我觉得我脸上长了色素斑,我觉得不该有,但是又没办法让它没有,就冲突了。但我如果觉得色素斑是美的,是特色,我内心就不冲突了。就接受了。接受,是改变之始。什么时候接受了,什么时候你就开始改变了。没有接受之前,所有的改变都是无用功,越折腾越厉害。减多原理。一旦接受症状,症状就会减缓,症状就会消失。

科学解决问题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位一体,最重要的,是“是什么”。心理问题解决不了,最主要的是满脑子“怎么办”,应该首先判断你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搞清楚了,你就会接受。

例子:“咕咚”来了的故事。凡事搞清楚是什么非常重要。你还没明白是什么的时候,你整天琢磨为什么,就会付诸行动。再做,也是南辕北辙。

“你需要我帮助你解决你孩子的什么问题呢?”“孩子整天不学习”---内心是冲突的,她觉得她的孩子是应该学习的,而她的孩子不学习,所以她冲突了。第一步要帮她搞清楚,“她的孩子不学习,是什么?”--你的孩子今天不学习、昨天不学习、前天不学习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前天不学习在干什么?昨天不学习在干什么?今天不学习在干什么?要回过头来,到原点上来,看清楚“咕咚”是什么?“是什么”看不清楚,她就会不学习定义了。

什么是症状?症状就来自强迫性重复。重复就是不止一次,我们要解决的,是头脑中的冲突。强迫,就是我知道自己不该这样,但是又不得不这样。或者说,看一个人的症状或者说看她问题的表现形式,头脑中,一个是强迫,一个是重复。当事人,只看到了重复,但是看不到冲突、拧巴。

第五个理念: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

这句话,来自爱因斯坦的名言:用造成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身,是解决不了的。相当于一个有了心理问题的人,就像他一直往东走,你要帮他,你可以让他止住,你可以让他往西,往下,你要是跟着他往东,你比他病得还厉害。核心点:对立统一,求助者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你用你的思维去帮他,你要知道,你需要你的想法和他不一样。你必须知道,他的想法是什么?说心理,要转过这个圈来。心理和道理是反的。心理的目标是有效。一定实现目标了。有效的时候,一定是实现目标了。有效率的生活,就是目标明确。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管理,就是目标管理。每天干什么,你得有目标,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举例:“缘木求鱼”。有心理问题的人,相当于在树上钓鱼。在树上钓鱼,当然钓不上来。症状来自强迫性重复。怎么帮他解决问题?心理助人。他在树上钓鱼,你路过,他叫你帮他,你脱了鞋上了树,一个人有病,整个一个环境都处在非常态之上。思维方式,趋同了。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从树上拉下来。最起码的要求,是不能跟着上树。上树了,帮不了她,还害了你。在咨询过程中,为什么不轻易回答问题,就在这。

另一个例子:一位咨询师,希望看看怎么做咨询。有没有可能你在做咨询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看。你要看,得经过人家求助者同意。可以录像,然后我们再交流。接待的,是一个强迫性思维,男性,30多,咨询师问,我能帮你什么?对方:也没什么。不作声,咨询师也不作声。求助者:1+1为什么等于2?我整天在想,为什么1+1等于2.他觉得他不应该这么想。咨询师,伸手演示。一直到8+8+、=16...进行不下去了...咨询师顺着下去了,他往东,你跟着往东,被他催眠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我最差,也不会脱了鞋上树,最差,也不会跟着往东走。明知道他是强迫性思维,症状是强迫性重复。就会回答,不知道。嘴上可以不说出来,看着他不说话。这种情况下不能进行,学可以调侃,你问我为什么1+1等于2,1+1真的等于2吗?他可能会说,当然等于2.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一滴水。只有在数上,1+1才等于2,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可能会是3口人。我让他跟着我的思路走,用我的思维方式,解决他的问题。因为用他的思维解决他的问题,肯定是无效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问题通常是用这个问题的思维维持下来的。比如,祥林嫂,一个说,一个听,就不断地说下去了,听者维持了说者的欲望。你没解决他的问题,暂时缓解了他的症状而已。我们可以不回应,躲开,她就不说了,就止住了。解决了。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是伴随着挫折的。光靠好心,是帮她的心理成长不了的。我们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求异。只有差异,才是信息。信息,就是差异。你能听到你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这才是让你进步的地方。

举例:一家三口,来找你咨询。夫妻带着孩子。妻子说,爸爸晃腿。母亲在抱怨,她是个抱怨者。抱怨,就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谁得到了呢?有一个抱怨者,就有一个受益者。受益者常常是父亲。抱怨者和受益者,养出来的孩子,就是受害者。母亲脑子里是有一个不应该的,差异思维,问父亲,一百个父亲,一百个说不。父亲不赞成,这个差异就是信息。找到差异,就找到了进入家庭的门。咨询过程中,工作就来自这些差异。--浑水摸鱼。这就是创造差异,和原来不一样。它的根在,先得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相当于找“是什么”。

找没找过别的咨询师?别的咨询师是怎么帮你的?--别的咨询师采用的方法是无效的,要换条别的路。话很简单,但容易摔跟跟头,走不出来。差异,差异,还是差异。


怎么来解构这个问题?举例:孩子失眠的例子。


第六个理念:在心理服务过程中有效比正确更重要。目标很重要,如果你没方向,你是不可能顺风的。如果说顺利,那他方向感明确。如果说他不顺利的时候,你要问他,你要去哪儿?没有方向感,忙忙碌碌的,但是没用。因为不知道为啥要干这些事,也分不清轻重缓急。

有效是第一重要的。医务工作者和老师,正确要放在第一位。作为老师,学不好不要紧,但要是方向错了。不行,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医生要按正确的流程给病人打针。按照正确的方式打进去,感染了或没治好,不用负刑事责任。但如果不按这个流程,治好了,也要担负,因为做错了。有效和正确冲突吗?很多情况下是冲突的。

门诊上,三分之二是孩子问题,孩子问题越来越多。是因为成绩不好。成绩不好是现实问题,不是心理问题。做个假设,孩子学习成绩是怎么不好的?分解一下。学习结果是由学习过程决定的,过程是由状态决定的。你如果有好的状态就能维持好的过程,状态是由兴趣决定的。

全有就是全无。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学习兴趣的时候,这意味着谁也没办法在兴趣上。兴趣由什么决定?兴趣是由关系决定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孩子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相信这个老师,爱上这个老师,才喜欢这门功课的。武断地下个结论,一个孩子不喜欢这门功课,就是不喜欢这个老师。我们要提高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关注兴趣、也不要关注过程,也不要关注状态,关注孩子怎么和老师有好的关系。把难变易,孩子和老师搞关系,相当于老百姓和国家领导人搞好关系一样的。变被动为主动,让老师和孩子搞好关系,这就容易的多。就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就是他了,他就是你了。想尽一切办法让老师和咱孩子搞好关系。这么多孩子,怎么会和你的孩子搞好关系?那如果是你,家长和老师搞好关系,就可以操作。这个做法是不对的,不正确的,拿不到桌面上的,但是家长做了之后,孩子成绩真的提高了,说明这是有效的。所以要怎么变得有效怎么来。

有效就是实现目标。“田忌赛马”。五年级倒数第一的孩子,放到小学一年级就什么都会。资源没变,但是资源重新组合一下,就战无不胜。内心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平常头脑中什么东西干什么,“定势”了。其实是需要大脑开发的。学了社会心理服务,不要给他东西,而是在他的地盘开发,重新组合。这个工作极有挑战性,也极有创造性。

第七个理念:要具有爱因斯坦而不是牛顿的大脑。牛顿研究的东西是三维的,爱因斯坦想的东西是四维的。四维是三维加时间。时间就看出了变化。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时间给非常重要的启示,使我们在思考时打破原来的常规。

假若你走在门口,一不小心撞了门一下,额头鼓了个包,你如果不动,两三天以后就好了。如果三天以后头上还有大包,说明什么?一个是你可能不只是撞坏了,还可能撞得非常厉害。但还有个问题,就是你动不动拿手揉它。孩子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随着时间是可以解决的。为什么存在?家长按时去“揉”,使得问题维持加重了。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要体会,时间概念不长,服务做来做去,做成了无用的东西。头脑中要知道时间起了什么作用。

一个病人来了,我问,上个星期怎么样啊?病人会说,还那样。你上次穿的白色的羽绒服,这次是蓝色的,这不不一样了么?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样的两条河流。“交臂非故”。时间会改变一切,尽管有快有慢,有大有小,都在每时每刻发生变化的。

时间中的三时,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对我们特别重要,最典型的看情绪,重要的情绪,恐惧、焦虑、抑郁,恐惧是有痛苦的情绪体验,你觉得一个事件正在发生。你觉得有一个人正在害你。焦虑,是指向未来,你有痛苦的情绪体验,他觉得一个事件将要发生。抑郁,你有痛苦的情绪体验,你觉得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是过去决定今天,今天决定未来,而是今天决定昨天,明天决定今天。如果一个孩子今天不学习,明天不学习,后天不学习,将来他因为某一个特长很成功,你就会发现他过去的不学习,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如果没那么成功,你就会说,他从小不爱学习。结果决定今天。比如说,很多女性会来咨询是离婚还是不离婚?这是法律问题,但我们能探讨,你离了会怎么样?你离了过的比现在好,就说明离的对。如果离了不如今天,那就不离。今天的学习,也是为了明天有更好的发展。这是一套理念,不要局限当下。社会心理服务指向:积极、正向、阳光。

时间会给我们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我们会看到生活中有很多过时的人。就像手里拿着地图,十年以前的上海地图。十年以后,还拿着这个地图,绝大数地方找不到了。什么没变?地图没变,但是现实变了。头脑中固化的东西,不能随时间变化,很多问题就发生了。你用传统固有的解决新问题,就解决不了。问题出在哪儿?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刻舟求剑--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解决的办法,是从心理层面上回归。心理层面上是超越时空的。

削足适履--看着是现实适应理论,也可以从时间上。“普罗克拉斯帝”床。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服务师第九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