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然不同学习经历下铸就的梦想
搜狐教育:近日有朋友跟我提起魔方格,我的第一反应是问"你说的是那个页面像Win8的网站吗?"我不知道从设计上这要如何形容,为什么决定用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展现形式呢?
杨成夫: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我本人的喜好,我是产品经理出身,比较追求简约不简单的表现方式。但是很多教育行业的网站,目前很多还是在一个页面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问题,这样用户体验并不好,所以整个页面是我主导设计的,源于自身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们面向的用户是接近00后及00后的用户,我们认为这些用户是比较追求个性和潮流的。目前这种类似win8或者其他扁平化的设计方式,是未来的一种方向和潮流,是符合我们面向用户需求的。当然,未来我们还会启动类似定制化功能,最终的设计方向是追求自我、追求个性。
搜狐教育:什么契机和动力让您在09年辞职选择做这样一个项目?
杨成夫:这个产品最初源自我的两个经历,并且是一种巨大的反差。由于我天性好动、沉迷游戏,学习确实不太好,但是家长都有一种望子成龙的渴望。初二的时候,我被家庭压力触动了,一年时间通过题海战术拼上了重点中学!但是高二我的成立又拖了班级后腿,在高二的下学期,我们数学老师关注了我,教会我很多方法,我就尝试按照他教的方法学习。用了大概一年多时间,我的学习成绩从原来班级倒数排进年级前列,并顺利考上重点大学,但我其实学的挺轻松的。
到了大学之后,因为我专业是计算机,我就想能否用计算机的方式把老师所教的方法融入进来,造福更多学弟学妹?2004年我大学毕业后到华为工作,由于个人兴趣当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先下我就关注互联网,我大学时候的第一桶金就是靠写代码外包赚的。2006年的时候我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提出这个高中时候的梦想,当时我们甚至没有想过这件事未来会怎么样,只想着把他实现。2009年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我们就开始做了,公司最原始、核心的团队都不是教育出身的。
搜狐教育:等于公司现在是一个纯互联网的团队?
杨成夫:对,其实我比较倾向于互联网的团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做教育,我们始终觉得教育这个东西一定要让懂教育的人来做,所以我们一直在请教教育专家。让他们给我们提供方法、理论,我们做的就是把他的方法、理论转化成计算机的方式,用应用呈现出来。
百万级别题库只能说是够用
搜狐教育:我个人很好奇您的数学老师当年教给了什么"魔法"?
杨成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他让我在做一些题的时候,去猜这个出题老师怎么想的,到底考察的是什么?专业点就是这道题的母知识点是什么?主考知识点是什么?
过去我们是看到题就做,现在我们要先想考点,这样做少量的题之后,慢慢就可以找出这种规律了,后面考试我就觉得很轻松,而且也不容易错。我们产品首先挖掘母题,然后把每道题做了认真划分,赋予了他三十多种属性,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能够感知到他在考什么,这样避免了题海同时提高效率。
搜狐教育:这些题目属性分类谁给咱们做的?是我们找老师吗?
杨成夫:我们题目来源是多方的,网络、购买等等。最初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就是找老师给做分类,逐步逐步的人越来越多,然后到顶峰。我们当时有100多员工,另外有3000多老师帮我们做这个事情,这些必须人工,还要有经验的,计算机是达成不了的。
搜狐教育:什么叫做到顶峰?后来我们裁员了吗?
杨成夫:由于资金问题和其他原因,我们之前解散过。后来重新拿了一笔天使投资,才又把原来这些骨干拉回来,后面我们还会把此前题库做进一步深化,同时跟第三方合作。目前已经有几家出版社和培训机构主动找我们寻求合作,我们可以集合多方力量把题库做的更好。
搜狐教育:从您角度看题库是不是一个必须众包的产品?
杨成夫:对,实际上我们前期更多做的是引领,后续会展开很多第三方的合作。可能您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做这么多题?这个工程量一共有多大?
我们现在有好几百万道题,但可以算一笔帐,现在中小学一共有5400多个考点,两百万道题的话,每个知识点只有三四百道题。如果我们再按照难度分类,百万级别的题库只能说够用,要想达到好用这个规模还需要不断加大。
自己东西永久免费 沉淀数据谋未来
搜狐教育:前期题库,后期更新,这一块投入也很大的,长期看我们的商业化前景是怎么样的呢?
杨成夫:我们对外宣称就是永久免费,所有自己做的东西,我们都会免费。未来跟第三方合作的切入的点是什么呢?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追求产品的极致的体验,最终打造自己的粉丝队伍、粉丝经济,这样后面盈利的方式就会有很多种。
搜狐教育:这是不是类似沪江的模式,做产品、打社交,给第三方做流量输出?
杨成夫:我们跟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理解用户!这个理解源于什么呢?用户在我们网站上,产生大量数据。一类是他的学习数据,一类是他的社交数据。
我们现在的定位是工具加社交,让他们建立社交关系,以此沉淀用户数据。未来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分析提供给第三方,让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什么事用户需求,这在现在是没有答案的,需要去沉淀。未来把这些沉淀跟第三方应用、工具、商品结合起来,给用户更充分的强相关理由,相信一定会产生更有效的商业价值。
没时间 不想学——两个业界误解
搜狐教育:现在为止我们注册用户有多少?
杨成夫:我们新的产品去年9月1日上线,迄今访客量不到6000万,注册用户230万,预计今年会冲破1000万用户。去年11月统计的阅读活跃用户(即单月登陆大于等于1次的用户),在总注册用户的占比是63.42%,寒假期间会少一些。
搜狐教育:这个活跃度让我开始有疑问,学生不愿意学,您是怎么让K12阶段孩子有时间上网并且能在电脑前学习呢?
杨成夫:业界对此其实存在非常严重的误解,首先关于学生没时间上网,这个确实有,按我们统计基本上高中生由于住校居多受到影响。但是初中、小学上网普及率是很高的,尤其城镇网络普及率已经很高。
其次说学生不想学,访问学习网站频次低,停留时间短...其实这根源上不能怪孩子,应该怪我们!产品设计就要考虑孩子天性,我们数据显示,孩子一天在魔方格平均停留时间超过40分钟,这是什么概念?我六点钟放学回家,还有家庭作业,在这种情况下他每天挤出超过40分钟时间在网上上做练习。这个数据如果不公布的话,可能谁都不想相信,我见过最高停留时间是6个多小时,而且还不是一个人,绝对超乎想象。
搜狐教育:我们注册用户分布上是不是北上广集中呢?
杨成夫:相对在东部地区集中,跟省份上网程度和富裕程度还是有关系的,北京、上海、江浙、广东、山东、湖北、河南、河北、安徽这十来个地方,占全国大概三分之二的用户。
机构与老师的微妙关系
搜狐教育:最近100做教育,直接课程免费,您怎么看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改变?
杨成夫: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中短期内互补,但远期一定是替代。
科技愈发发达,教育就会愈加智能化,通过用户在计算机上的一举一动,包括停留时间,作题时间,作题效果,阅读速度,日常提问等,我们能够评测出用户水平和需求。一旦互联网能够智能化了解用户,取代传统教育的时间久不远了,这个理论模型未来一定会出现!随着大数据的介入,随着互联网的介入,这种速度会越来越快。其实这里要谈到一个角色,非常微妙,就是老师!老师是什么角色,用一个名词来帮助理解:萧何。
搜狐教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观点很新颖。
杨成夫:第一点,现在培训机构很难阻止老师去网上提供录播和直播服务,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可以很好规避——人不出现,声音变音,显示昵称,他只要提供给我真实银行帐号就足矣了。
第二点,互联网诱惑是很大的。比如现在老师给我们一个考点录大概十分钟教学视频,半年时间这个考点被访问了七十多万次,将近八十万次。行业内付费转化率基本是1%——2%,假设视频定价10元,一年访问量是一百万人次,那么就会有两万人付费,仅仅一个十分钟视频,老师的收入是20万。
搜狐教育:这对名师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杨成夫:你这里面还有一个错误的观点,所谓的名师。名师是稀缺的,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名师这个概念是培训机构包装出来的,因为这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力,也是家长最认可的竞争力。但回想我学习的过程,我那位数学老师,他并不出名,但是他非常懂教学。他能够点拨我,点拨我们一帮人,当时我们班有几个考上清华了。
我们培训机构和学校有大量老师,他们不是名师,但是可以有那么1——2个知识点讲的特别好,这可以给他带来一年四十万收入足够了。
另外中国古人还有一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传统培训机构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分流掉很多老师的收入,在线教育介入一定会重新洗牌。你的机制,你的流程,你的培训...到时可能会剩余少量的,去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小机构。机构与老师关系非常微妙,我不敢说以后会怎么样,只是说从理论上会存在这么一种情况。
搜狐教育:近日看了您写的在线教育的坑,但是还有那么多人包括您本人在里面,那么吸引你们的金矿在哪里呢?挖掘的方向的?
杨成夫:2010年国内统计年鉴显示K12领域学生有1.7亿,公立学校专职老师又1000多万。对于这些学生,他更多是买家,是一个需求方;对于这些老师,不管是为名还是为利,很多老师希望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这个市场有买方,有卖方,唯独缺少第三方促成他们的共享、传播和交易,这就是金矿所在,就看怎么挖了。
我认为挖掘方向大概有五种:内容,工具,平台这个可能大家都能想到。内容就是你提供录播、直播资源;工具,类似YY这种,他们能录得很清晰;平台,类似淘宝、沪江可以实现这种交易。未来一定会出现几个大的平台,我觉得BAT做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因为他们确实有钱,有流量。
除了上面常见的,我认为机会还有两个:应用和渠道。譬如我们会提供标准的API接口,你可以开发应用,来造福上面的学生,获得很好的回报;如果你有很多的学生、家长、老师资源,是否可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合作?用户的需求其实是多方面的,你满足了他其中一个需求,他可能还有别的需求,开放之后让别人去满足,你也能获益。这里面最明显的就是培训机构,不要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不放,因为你的学生除了那几个小时接受你培训外,其他时间依旧有很多选择。我觉得挖掘就靠四个字: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