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双重课程的设计及其设计原则

新的课程改革关注课程的整体设计,旨在确立双重课程——由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构成的学校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差异不是“是知识还是经验”的问题,而在于“知识”与“经验”的组织方式的差异。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经验、表达”的非线性单元结构来替代“目标、成就、评价”的线性单元结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这样一种学习观点——“学习是知识和经验的持续整合过程,并以此而加深、拓宽人们对自我、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双重课程需要整体设计,这种设计需要体现两个原则。

第一原则,凸显“生活世界”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种种综合的策略——内容的综合、场所的综合、时空的综合、指导的综合,追求回归 “生活世界”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活动、表达活动、交流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罗杰斯(Rogers)的“经验性学习” (experiential learning)异曲同工。在罗杰斯看来,认知的过程必须是“课题中心”(problem-centered)的。“有意义的学习,总是逻辑与直观、知性与感性、概念与经验、理念与意义的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特性在于凸显“生活世界”的价值,因为“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能表现儿童的体验与交往,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学习、活的学习,才能找到意义之源,才能不断促进儿童个性的生长、变化与发展”。因此可以说,第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或是课程元素。它以“主题一经验一表达”的单元替代了“目标一内容一评价”的单元。它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即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哲学的实践,是一种主动的活动。在这里,学习的主要载体不是教科书而是实践过程本身。

第二原则,寻求生活与学术的交融。这种课程重视儿童的体验和经验,同时,又置于跨学科的学术知识的背景之下来把握“儿童的生活现实”。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其超越

第一,认识层面的困惑。第二,实践层面的困惑。第三,制度层面的困惑。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要倡导如下三个原理:

1.差异原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多样性受到尊重是特别重要的。学校是种种差异相互碰撞、多样价值观相互交响的舞台。教育不仅应当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还要营造丰富的有利于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

2.参与原理。学生基于自己的言行,主动地参与的教学谓之“参与型教学”,也叫“双向型教学”、“体验型教学”。学校知识不只是普适性的概念、规则和结论,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经验与知识,也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教学不是教师面对教科书的独白过程,而是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

3.合作原理。新的教学方式不是基于划一教学的学习,而是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得以交流的“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合作性学习是排除个人主义竞争,拥有多样的能力与个性共存、共生,相互交流差异的“互惠学习”(reciprocal learning)。彼此承认他人的他者性,共同面对当前的课题,有组织地实现共同的目标。“从竞争走向合作”,是教学改革的主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