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差,车上听到领导讲她老公为了孩子上学而殚精竭虑的事,我也不住咂舌。
她说孩子马上要期中考试,她老公非常重视,下午准备请假给孩子补课。其实,她女儿刚上一年级而已,平常就加码给孩子补课,表现不好父女俩便会争执不休,闹得夫妻俩也不快。如今面临考试,他家老公更如临大敌。
我说你老公以后会很累的,孩子从小到大得有多少场考试啊,他的心脏能受得了吗?
事实上,我听他们说孩子上学的事已经很多遍了。之前还在幼儿园时,就在商量上哪个小学。后来还花了50万找人给他们安排到理想的学校。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黄掉了。
再后来又说要把孩子送到南通去,因为那里很能出成绩,到孩子高考时再到南京来,到时候竞争力就大很多。
再再后来,就上了现在的小学,这才踏实上两个月,又鼓动起脑筋要上国际学校,说是以后可以直接出国,上国际大学。据说一年20多万花费,饶是她家庭条件不错,这么些年下来,费用也是很可观呀!
其实,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本没什么。可是,人总是会有执念,投入更多心力精力财力,也便会期待产出价值。一旦孩子表现不如预期,估计家长所受打击真是一言难尽。
而且家长这种频繁改变学校的举动,以及焦虑的心态,多少都会波及到孩子。就像她的女儿会说:妈妈,你到时候找人帮我到那个学校就好了嘛!
孩子不是傻子,一旦发现有捷径可寻,在她小小脑袋里也许会觉得,有钱就可以搞定很多事,甚至可以取代努力。这真的是家长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吗?
毋庸置疑,每个家长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家长或多或少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有“神童”气质,有的也许说话比较早,有的运动比较好,有的擅长表演……家长便会以此给孩子划定相应的未来,在孩子教育上不遗余力。你上了个好学校,我要上的更好,你上了个培优班,我要上更多……
所有一切都在为那个看不见摸不到叫“未来”的东西而较劲,代价就是孩子在各种比较和评判中成长,在奔着“意义”和“价值”而去,承受莫大压力,甚至很难收获发自内心的快乐。
有人说,拥有快乐正常的青少年时间,就会有凄惨的中年和余生。似乎,青少年期间不鸡娃,就等同于未来的悲催,听起来好悲哀啊!
家长们又何尝不理解孩子的难处?又何尝想让自己这么焦虑这么累?可是,家长本身裹挟在这种社会洪流中,很难抽身轻松观望。
说到这里,我突然好感慨我的上学时光相对是多么自由啊!也许是爸妈文化水平不高吧,他们从来没有给我提过什么目标,也很少拿我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有时候看我学习太累,我妈还会让我别那么累,要更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她也会看光荣榜,但那顶多是一种好奇,在她看来,做什么不能有口饭吃啊,为什么一定要大富大贵才好。
记得上初中时,为了中考成绩,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对孩子督促很严,课外书是一律不给看的。我妈倒好,看到喜欢的电视剧或者小说,都会跟我分享。
记得有一次她给我讲《玉娇龙》的故事,讲着讲着情不自禁,觉得自己讲得不够精彩,便决定亲自把这部小说借来给我看。这在别的家长看来,简直在开玩笑。
事实上,她给我借的书远远不止这些,无论是否高雅的书,只要觉得好,都给我讲。我带回一堆课外书,她还跟着看,我们还会讨论故事情节,分享对角色的看法。以致后来,我看见《卧虎藏龙》这部片子,心里颇为得意,我小时候就看过的呀!
对比之下,我觉得我妈对我简直是放纵。要知道,当时我一个要好的朋友,她是上奥数班的,她家里都是老师,她家长亲自找到我妈说:以后不要让你家小孩跟我们孩子玩了,影响我们的学习。我妈也并没因此觉得需要督促我要好好学习,以免被人瞧不起。反倒是说,不给她玩就不玩了呗,反正还有其他人玩。
现在再想,我妈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敏感和焦虑呢?大概是因为她文化水平不高,也给不了我多大的帮助,反而是因为她性格天真,所以更喜欢像个孩子一样跟我分享她觉得有趣的东西。
这是一种本能,也可以说是一种优势。因为她对我没有期待,所以我们两个更有话讲,不论是多么难以启齿的事,都能拿来跟妈妈讲。她也能捕捉我没说出来的那些微妙情绪,并以她自身的经历给我分享她的看法。
再看看我自己,我都很难保证以后我跟自己孩子的沟通,能达到这种亲密的效果。因为,我们这代人已经受过太多的教育,在做一件事之前会先下意识先权衡价值,凡是没意义的,从根源上就会掐断,一切都在奔着那个“未来”的目标前行。
可是,没有价值本身也意味着无价。如果做所有的事情遵循价值为先的功利想法,孩子的童年真的太黯淡了。跟孩子分享美好,分享快乐,反而会是一种“无法胜有法”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我常常在想,虽然我的学历比妈妈高,读过的见识过的比妈妈多,可是在细微感知力上却不如妈妈,也没有妈妈有情趣,大概真的是学呆掉了。
师老说:我们要做好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初中学历就可以了。初中学历就有了该有的所有常识,很多人学太多,头脑反而被束缚住。
比如我的妈妈,虽然学历不高,但似乎恰恰更能抓住生活的本质所在,那就是享受和感知快乐。所以她会本能跟我分享那些好玩的事,而没考虑过是否对我的学习有益。
而恰恰是这些东西还有她的态度,在滋养着我的心灵,让我在若干年后每当回想起都觉得温暖,让我在彷徨无助时能够肆无忌惮投入到妈妈的怀抱里汲取力量,重新站起来。
像我这样的,现在反过来在补这样的课:怎么让自己不带评价地关注身边人的内心,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因为,这是他们一生都能感知到的温暖。
也许我没有那么多财力精力给我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这种尽量不带期待地跟他共享生活美好,帮他建立内心感知快乐的自驱力,成为他温暖港湾的教育方式,大概是我能给他的最好的东西吧,也是从我妈妈那里延续下来的最本能的最有人情味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