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余华的经典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

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语文课本,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海子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却鲜有人知。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果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的是生,那么《春天,十个海子》写的就是死。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对海子的生平大致了解了之后,突然觉得“自杀”这个词是不是不该用在海子身上?他并不希望世人以为他是为了死而“自杀”,他只是为了把自己的灵魂和意志融入到生命里,死对他来说就是这么个融入的仪式。

余华的《活着》里,主人公福贵跟海子在骨子里的精神其实是相似的,海子是文化人,他的灵魂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对生命的认知,即使到现在,也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难以理解的生命意义。福贵没有文化,是底层劳动人民,他对生命的认知就纯粹是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即使命运虐他千百遍,他也待生活如初恋。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人物关系也简单清晰,以福贵自己平淡豁达的口吻讲述他一生的悲苦故事,从父母,到子女,再到外孙,他身边三辈的亲人都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他一个人亲眼送走自己挚爱的人,每一个人的离去都是一段悲剧的故事。从福贵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们仿佛也跟着把福贵悲苦的一生经历了一遍,读完泪流满面。

《活着》这本书,朴实无华的讲述,在解放战争和文革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只要拿起这本书,你一定会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因为我就是这样,因为我一直在期待着,之后福贵的命运能够遇到一个幸运的转折。福贵的女儿嫁给二喜,两人恩爱和谐的时候,我真的希望,这就是福贵命运的转折,从这里往后,福贵的人生就都是甜的了。

然而,直至最终,福贵一遍一遍被命运打击,并没有什么转折。直到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福贵此生经历如此多的磨难和变故,竟然能这么平静如水地讲述自己的过往,没有抱怨,没有挣扎,有的只是面对和豁达。

他对自己的经历能够如此清晰地看见,是因为过去除了苦难,还有快乐,还有他最亲最爱的人,如果连过去都抛弃了,那些亲人又何以得见,何以纪念?回忆可以抽丝剥茧,把痛苦轻描淡写,把快乐反复咀嚼,把亲人再拥抱一次,把爱再回味一遍。这一切的记忆如果丢了,真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不是吗?

《活着》这本书里,所有的主人公全部死去,就连少有的两个配角龙二和春生也死了。春生在这本书里的,和福贵两个人活出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春生在文革中,被划为走资派,很快就不堪折磨,上吊而死。他没有等到文革结束的那一天,就匆匆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春生的死,对福贵也是重重一击,他也许是觉得无论经历了什么,他都没想过要死,他用自己匮乏的语言劝说春生,却还是没有留住春生的生命。

在《活着》这本书里,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那头也叫福贵的老黄牛。福贵对待那头老黄牛,总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他和老黄牛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

经历世事变幻和岁月无常的他,尝遍了人生百味,却没有对命运有一丝一毫的抱怨,从他对待一头老牛的态度足以看出他的无怨和善良。他这种善良是无论经历什么样痛苦的人生,遭遇怎样艰难的处境都不会被吞噬的深入骨髓的善良。

正是这样的善良,让他自己对待生活对待他人都是坦然的,从田间地头劳作时和附近的人一句半字的对话就看得出他的不含任何怨怼的善意。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当中,有一段经典对白:

玛蒂尔达问杀手莱昂:“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莱昂回答:“总是如此。”

这部电影中玛蒂尔达一家,被坏警察杀害了全家。

要说把痛苦的等级和古代刑法类比的话,玛蒂尔达瞬间失去所有至亲,她的痛苦可以类比为砍头,而福贵的痛苦则可以类比为凌迟,每一个亲人的离去都是在他身上剐下一块肉,直到最后所有肉都被剐去,只剩下了骨头。

然而,凌迟之后的福贵,没有死,他又长出了皮肉,活了下去。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为什么不活下去试试看呢?《活着》,活着,就是纯粹地活着,并不为了任何其他人其他事而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为出生而活着,为生命而活着,为生活而活着,为“生”而活着。

读完《活着》这本书,你一定会被福贵一生的悲苦故事深深震撼,也一定能够从他身上领悟到生命真正的意义。这也就是《活着》这本书的意义,也是作者余华期待我们能够懂得的生命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余华的经典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