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逆旅,光阴过客,诗人樊晃感喟: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出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话语,非常罕见又精准地概括了属于生命本身的脆弱性。

《南中感怀》

【唐】樊晃

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

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

作者樊晃,生平不详,河南南阳湖阳人,后徙居淮南。玄宗天宝初,举进士。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友善,有诗作相唱和。樊晃曾辑杜甫遗文为《杜甫小集》,并拟序文。诗题所言南中,当泛指南方地区,樊晃曾任汀州刺史、润州刺史。

“南路蹉跎客未回”,写诗人所面临的当前情状。南路,位置偏向于南方地区。蹉跎,虚度光阴,无所作为。因为某种原因而滞留于南方,只能忍看时光飞快消逝而难以挽留,作为身处异地他乡的客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踏上归还之途。

根据诗人履历发展来看,当时的实际现状是诗人在南方为官,所以此处可以理解为某种谦词,或者是因为睹物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的伤逝感怀。文人多呻吟,每每好抒情,至于是积极或者消极,都在于一念之间。

如果结合到后面的情景来判断,诗人更多的感慨还是因为时光的流逝,时间的无情。伤春悲秋,并非女性的权力,对于敏感的诗人们而言,自然和世间万物万事,皆可入诗。诗是最好的解析心灵的手段,也是最美的阐释情感的媒介。

“常嗟物候暗相催”,写诗人内心所能够体会到的感受。物候,指动物和植物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周期现象,泛指时令。梁简文帝在《晚春赋》写:“嗟时序之迴斡,叹物候之推移。”常常感叹着四季的变换,一直在暗地里催促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与草木相比,人类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随着四季的变化,草木从黄变青,又从青到黄,历经轮回,重见天日。这种天赋之能耐,人类除了徒然艳羡,茫然纠结,毫无改善的余地。

人类的生命为什么会如此脆弱?不仅表现在时光的短暂之上,而且将会如时光般一去不复返,从此不再来。属于人类的生命只有一次,属于草木的却有可能焕然一新。正是这般,诗人两相对比之后,才能产生如许感慨。

“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末尾两句是诗人承接上句而来,专门用实际自然事物来详细讲述物候之变化,以此来映衬人类生命之无常。

四季的时光不断地变迁,而没有随着这种变化而迁移的唯有江畔的草丛,每逢春天来临之际就又变得葳蕤茂盛起来。每年十月,寒冷降临,面对凛冽北风傲然吐艳的,也只有铁骨铮铮的梅花。

天道无情,君子当自强不息。人类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来,从来不是靠苍天保佑,而是在内心深处永远抱有一种人定胜天的信念。正是没有被困难险境吓倒,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才能屹立在生物的顶端,成为万物之灵长。

这首诗因为诗人滞留异乡,故而睹物生情,借景抒发内心感喟,含意蕴藉。最为可以注意之处,在于其巧妙的构筑手段。其在第三句里总结“物候暗相催”,然后在接下来的后两句里,用观察到的实际物候给予细致描写。

这种总分式的写诗手法,在本诗之中格外突出,这样使用的好处便是可以更好地凸显四时变换的作用,愈发增添诗人内心所感受到的那种“蹉跎”之感,从而让人体悟到时间的宝贵,体会到时光的残酷。没有失去过,又怎么才能知道得到的珍贵。诗人用心,一片良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地逆旅,光阴过客,诗人樊晃感喟: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