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0 《朝话》8

61 青年修养问题

三问:

(一)何谓人格呢?

(二)谈修养而自别于宗教修养,究竟其中分别如何?

(三)心理卫生是从科学来的,我们应当接受,但现在谈的修养是否即等于心理卫生?

青年留心修养问题,莫忽视,以为不必要;同时我更望留心乎修养的青年,对于我上面提出的问题,加以考虑。试各本所见作答,彼此讨论,或向人请教,不可颟顸笼统。

62 谈修养

什么是修养?修养是一种功夫。什么功夫呢?是认识自己,使自己力量增强的功夫。或许可以说,修养是对于生命本身的认识。我们自己是活的人,是生命,要认识自己生命,认识人类的生命,而使生命之力量增强。我想这便是叫修养。这种功夫是对生命而下的功夫。如办教育也对生命下功夫(小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但教育虽然是对生命的功夫,不过是对旁人用的功夫,而修养是对自己下的功夫。

修养方法

(一)要思想上有出路

(二)要发愿——要发深心大愿

(三)要反省——常常要反省

(四)要有规律的生活 

63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是于人在万物中比较出来的。

创造有两方面,一是表现于外面的,如灵渠便是一种很显著的创造,他如写字作画,政治事功,种种也是同样的创造。这方面的创造,我们可借用古人的话来名之为“成物”。还有一种是外面不大容易看得出来的,在一个人生命上的创造。比如一个人的明白通达或一个人的德性,其创造不表现在外面事物,而在本身生命。这一面的创造,我们也可以用古人的话来名它,名之为“成己”。换言之,有的人是在外成就的多,有的人在内成就的多。在内的成就如通达、灵巧、正大、光明、勇敢,等等,说之不尽。但细讲起来,成物者,同时亦成己。如一本学术著作是成物,学问家的自身的智力学问即是成己;政治家的功业是成物,政治家的自身本领人格又是成己了。反之成己者同时亦成物。如一德性涵养好的人是成己,而其待人接物行事亦莫非成物。又一开明通达的人是成己,而其一句话说出来,无不明白透亮,正是成物了。

64 谈戏

我们常听说有两句俗话:“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唱戏的在什么时候唱得最好?我想,大概是在他唱得忘了他自己,忘了他自己是在唱戏,唱得最入神最得味的时候就最好。

从“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联想到,唱戏听戏的最大特征,是使人解脱于分别计较,从支离破杂的心理得到很浑然整个的生命,发扬出真的有力的生命,把一切俗俚琐碎的事都忘了。这个时候,正是人类的生命最活泼、最真切的时候。这时候,唱的人和看的人的心里,感觉到最畅快最解脱。

人类最大的危险,也就是理智能使生活落于阴冷、沉滞、麻痹。一切都先看看是为什么,把一切都化作手段,生活不能于当下得满足。当下的都不是目的,都感不到舒快,这就是到了阴冷、沉滞、麻痹的时候。

艺术正好与此相反,它处处是发舒、流畅,给人得到当下的满足。

真的古代的礼乐是怎样,我不知。但我想像当时的礼乐,正是让人生可以免除阴冷、沉滞、麻痹的危险的一种东西。让人类都疯一点傻一点,把人生当戏唱,教大家都唱戏。圣人把大家都放在戏里,大家都唱。即是一切都礼乐化之,不但是坐朝、吃饭、上祭等,都有礼乐,乃至外交有礼乐,军事有礼乐……使公私生活都礼乐化,把人生都变成唱戏。推其用意,也就是想救人类那种最大的危险。

65 这便是我的人生观

我不晓得我为什么看到旁人积极的有所作为,有那一种奋勉向前的样子,我总起一种欣喜、高兴、欢迎、赞成的心理。我不晓得我为什么看到旁人有一种社会的行谊——就是大家集合团结起来,有那一种同心协力的样子,我总起一种欣喜、高兴、欢迎、赞成的心理。

生活者生活也,非谋生活也。事事指而目之曰“谋生活”,则何处是生活?将谓吃饭睡觉安居享受之时乃为生活耶?是不知生发活动之为生活,其饮食则储蓄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其休息则培补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而倒转以饮食休息为生活,岂不惑耶?

66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我无意中走上的路是怎么样一条路呢?就是我不知为何特别好用心思。我不知为什么便爱留心问题——问题不知如何走上我心来,请他出去,他亦不出去。大约从我十四岁就好用心思,到现在二十多年,这期间内,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虽问题有转变而前后非一,但半生中一时期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摆脱,由此问题移入彼问题,由前一时期进到后一时期。从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决问题,而解决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罢不能,只好由他如此。这就是我二十余年来所走的一条路。

用八层来说明我走的这一条路:

一、因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

因他脑里原是许多杂乱矛盾未经整理的东西。两边的话冲突不相容亦模糊不觉,凡其人于哲学是外行的,一定如此。哲学家一定是极端的!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就是偏见!有所见便想把这所见贯通于一切,而使成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有二或二以上的道理。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因为这是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就能成他一派。大家不行,就是因为大家连浅薄的都没有。

二、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

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发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意见不同的人在。这个时候,你才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非谋一个解决不可。于是就不得不有第二步的用心思。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

三、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

不同,非求解决归一不可;隔膜,非求了解他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我乃能发现而得到,以融取而收归于自己。所以最初的一点主见便是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他要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亦无事旁征博引。反之,一篇文里引书越多的一定越不会读书。

四、学然后知不足

从来遇着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疑心他必有为我所未及的见闻在,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乎我,不然,何我所见如此而他乃如彼?我原是闻见最不广、知识最不够的人。聪明颖悟,自己看是在中人以上,然以视前人则远不逮,并世中高过我者亦尽多。与其说我是心虚,不如说我胆虚较为近实。然由此不敢轻量人,而人乃莫不资我益。因此我有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在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有这担心,一定可以学得上进。

五、由浅入深便能以简御繁

归纳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点,就是常常要有主见,常常看出问题,常常虚心求解决。这样一步一步的,牵涉越多,范围越广,辨察愈密,追究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在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

对于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把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被他吓坏!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六、是真学问便有受用

七、旁人得失长短一望而知

学问过程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皆曾翻过身来,一切的深浅精粗的层次都经过。

八、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

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象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1-10 《朝话》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