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生气

工作需要,9月初接手了个微博号,做书籍和电影的推荐。虽然做的不怎样,却认识了不少好书好电影。只恨时光有限,不能一一欣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便是这么认识的,一本心理咨询入门书。薄薄的一本,只有199页。赶着双11活动,才19元。

感叹一下,阅读真的是最廉价的自我提升方式。

因为推过此书,所以对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包括部分内容以及其他读者的评价。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阅读体验,从对未知的探索变成对已知的再次确认。难怪剧透会被人嫌弃。

在开头几章都不能进入状态,没有能打动内心的东西,觉得很一般。到第5章才找到些感觉,在第7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第7章讲的是愤怒的表现。我不是个温和的人,更准确的说应该叫脾气不太好,容易急躁,没什么耐心。

这是当下我对自己相对客观的认知,但原来的我不是这么认为的。前面说的“自己的影子”是指曾经的样子。

原来的我表达愤怒的方式很幼稚,用苍鹭医生的话说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中。成年人的幼稚表达法会让现场的人很尴尬,也会让自己落下“无理取闹”的形象。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在KTV包厢里,部门团建活动。因为唱得不好,我的歌被人中途切了,然后恼羞成怒的我把屏幕上所有已点歌曲全部删了。

虽然隔着八九年的时空,我仍能感受到当时空气中浓重的尴尬气氛。

是情商低?没这么简单。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我前面的人生中时常发生,某种程度上它成了一种自发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

事件发生后会出现委屈+悔恨的双重负面情绪,但当类似情况出现时又会做同样的反应。

好似一个恶性循环。

有解法吗?

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解法的关键是,看见自己。

我们的眼睛每天会看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物,我们会在手机等电子屏幕上看很多字很多图很多视频。

但是,有没有意识到?除非对着镜子,否则我们是看不见自己的。

这是物理上,在意识层面也是一样。

因为看不到,所以靠本能或者潜意识去应对,而不会有意识地去想为什么我会生气,然后再去反应。

这样做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吗?

性格哪有那么容易改,它们刻在基因里,烙在童年的生活里。如在开头所说,直到此刻我仍然是个容易急躁的、没什么耐心的人。

但是差别在于,现在的我看得见升起的怒气,也知道或者尝试知道怒气背后的原因。也就是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干。

有了信息才能做决策不是吗?

如果从旁人的角度而言,我是脾气变好了。但脾气只是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多说一点,国庆回家后,我大概知道自己原来的处理模式是怎么来的,因为我爸爸就是这么来应对的。

然后搞得身边人都不喜欢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