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 | 《秋天的怀念》的延伸思考

      文/丹老师

      话题一.在课例中于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的?

      于老师在这个课例中指导学生体会抽象情感的具体表达方式。从开始的“自读自悟”,到“提炼方法”,再到“研读母亲”,最后的“研读作者”,步步推进,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自读自悟。

      于老师在指导学生研读“母亲”时,将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串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何处写“行”?哪里有“言”、有“色”?将母亲对“我”抽象的情感通过行、言、色具体表达出来。

      课堂上,同学们很快把关键词找到了,在边读边思考后,进行开放式地交流:从自己画的词中读懂了什么?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描述。有的学生说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关心,有的学生感受到了母亲非常爱“我”和妹妹,也有的同学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这一环节的畅所欲言,是学生自由表达的一个必经过程。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才会让具体的感受更深刻。

      二.提炼方法。

      在体会到母爱时,于老师问到:如果有人要你回答什么事母爱,你怎样回答?此时于老师用手指着黑板上的“行”、“言”、“色”,并提示学生:母爱就是——,母爱就是——,母爱就是——。学生回答:母爱是行、言、色的提炼。

      母爱在一个个动作里,母爱在一句句话里,母爱在一个个表情里。概括起来说:母爱是一堆细节。

      三.研读母亲

      在“研读母亲”的过程中,于老师主要抓住了“躲”、“挡“这两个表示动作的字和一个不起眼的问号来解读母亲的心情和感受。

      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摔坏了,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反而躲出去?透过“躲”你看出了什么?躲,是理解儿子,儿子瘫痪了,他需要宣泄。

      有一天,史铁生站在窗前,看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为什么?史铁生看到这些落叶,他可能会想到自己像这些落叶一样,要凋零了,而母亲的挡,挡住了儿子的绝望,给儿子一个希望。

      四.研读作者

      课堂上通过对比第一段的前三行和最后一段,抓住“暴怒无常”和“泼泼洒洒”的丰富内涵让学生理解。在这一部分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而是通过对菊花的描写,间接地告诉我们他转变了,这叫“含蓄”,叫“借景抒情。作者开始写自己“暴怒无常”,最后写自己感到菊花的“泼泼洒洒”,感到花的生命力,同时自己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叫前后对比,前后照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话题二.本节课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品悟,给你怎样的启示?

      于老师指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一个个细节,指导学生:眼睛盯着这些词,看,认真看;想,仔细想,每个细节又具体地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

      在这个环节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母亲是一堆细节”的内涵,同时领悟作者是如何选择和表现这些细节的,这正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将写作训练润物无声地渗透课堂。

      当“我”表示愿意去看菊花的时候,母亲心里很高兴,她对我说:“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样一句简单的问句,是母亲在征求儿子的意见,是一种商量的口吻,这就是母爱。

      读于老师的课例,总是被浑然一体的感觉所感动,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本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例 | 《秋天的怀念》的延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