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3,“问题解决”读书记录3

“问题解决”读书记录3

有的时候,我经常会想:“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当然,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描述——通过数学让孩子学会思维。这样的描述很有道理,但是总觉得描述的有点大。没有对应到具体的点上来。

记得,某次与朋友聊天。他说到:“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是有逻辑结构的。不过,每个知识点的最后都会落在解决问题这个点上来。比如:我们教什么是方程,怎样列方程,怎样解方程,最后的最后就是要孩子用方程知识来解决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所有的数学知识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孩子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之前的一系列知识都是围绕着这块来展开教学的。

比如;我们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个章节的知识。先是出示具体情境——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个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分析:一个小时行145千米,2个小时就是2个145千米,12个小时就是12个145千米。根据乘法的意义,求12个145,应该用乘法。因此,列式为145×12。我们可以发现,以往传统的应用题的分析是放在新知识的教学之前。换言之,解决问题分析环节是融合在新知学习中去的。

然后,引发矛盾冲突:145×12,我们还没有学习。怎样来计算呢?进而引导到今天的教学主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在孩子们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后,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利用乘法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001年开始,教材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提出,而是将其融入“数学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领域中,应用题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实际问题的部分而呈现,形成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四大目标结构。2011年的课标,进一步把“解决问题”调整为“问题解决”。

不过,不管怎样调整应用题的描述语言。当下的教材绝大多数的解决问题依旧是“应用题”的模式。学生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彰显,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循序发展的。在利用策略获得解决的方法后,以往的陈述性知识是问题解决的有效保证。换言之,就是孩子不但要知道怎样分析问题,知道怎样列式,还要在列式之后有确保解答出最后的结果的能力。这些确保左后结果正确的能力,就是在解决问题前不断练习的能力。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技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03,“问题解决”读书记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