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社交十年:一焰冲天

毋庸置疑,中国的移动社交其实是一段并不怎么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一部分,它并没有O2O大战那样的腥风血雨,也没有共享经济那样全民热议。但回看过去的二十年,互联网社交是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技术突破,宣告着“人与人”连接的“地球村”真正开始实现。

二十年来,腾讯独占中国社交第一把交椅,用户数量庞大的QQ和微信扼据了赛道的咽喉,虽然几乎每一位产品经理都有一个社交梦,但看着眼前这两座大山,只能望洋兴叹。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有很多种,社交这一张无疑是最值钱的头等舱,而腾讯,还偏偏有两张。

中国移动社交的发展,满打满算已经走过十年了,这十年里,可以看到几个清晰的关键点,移动社交赛道的几次大变局正是中国社交发展的“关键先生”。我们或许可以从不一样的视角回看这几个节点,体会历史进程中社交产品的使命,探寻下一代社交产品的通路。

QQ的超新星纪元:从功能机时代说起

功能机时代是中国手机市场的草莽时代,他们带着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把移动互联网带给了普通人民,又如同一阵风一般,转瞬即逝。

QQ是最早开始将战场拉到移动端的产品之一。作为登上移动互联网大船的第一批乘客,QQ所经历的艰难和探索是其他产品所不具有的,目前依然活着的产品中,QQ可能是进入移动市场的第一人。

最早的手机QQ诞生于2003年,那个时候拥有一台塞班系统的诺基亚手机就足以得意很久,而更多的人还在使用深圳和东莞生产的不知品牌的手机,或者没有手机。这些手机甚至不一定能上网,还只能用按键控制小小的屏幕,但QQ已经通过预装进入到这些手机里。

简单的功能并没有让人们失望,因为那部看起来相当笨拙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预装的QQ成为唯一一个有趣的功能。通过手机QQ,可以登陆手机腾讯网、朋友网,还可以玩那些全文字的QQ三国游戏,这放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

再稍后一点的2008年前后,半智能机市场有了巨大的增长,同各种音量超高、喇叭超大、续航超久的山寨功能机平分天下。手机QQ得以有了更加丰富的功能,那个时期,每个人都以互加QQ为时尚,中学生在课堂上悄悄用QQ2008版本激动地和远方网友互发消息,那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移动互联网的春天即将到来。

当年这些手机里,一直有滋有味活到今天的,只有手机QQ。风靡一时的捕鱼达人不再流行,山寨机必备的“掀裙子”难见踪影。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小米直接击溃了山寨机行业,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大多数人们买了智能手机后第一件事就是装上QQ。随着手机性能增强,手机QQ也有了更多的功能,跃上8亿用户的宝座,开启了腾讯的移动时代。

多年以后,我们说起印象深刻的互联网产品,那一定是QQ。

米聊之殇

说起中国移动社交,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米聊和微信的生死时速,各种传说为这段故事增添了侠客的意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能畅想的谈资。

QQ在移动互联网率先发力,但很显然,当时的QQ认识到移动市场的重要性,但还是低估了移动互联网的强大力量,QQ依然把PC端当成自己的主战场,移动端只是作为PC端的补充。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完全基于移动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登陆APPStore,短短十几天,就获得百万下载。

最先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刚刚结束“提前养老”生活、创办小米的雷军。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绝佳机会,他立刻让刚刚成立的小米,开始了“米聊”的开发,并且由联合创始人之一的黄江吉亲自挂帅。短短30多天后,米聊问世。

雷军也明白,挡在面前的,是社交巨头腾讯,他多方打听,认为腾讯推出类似产品,还需要三个月,这三个月,就是小米的生死时速。雷军把手机、MIUI、米聊定为早期小米的三驾马车,可见对于米聊的重视程度。

但是,腾讯的反应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雷军看到了kik,腾讯也有人看到。当时尚在腾讯不温不火的张小龙一封邮件,唤起了马化腾的重视。2010年11月20日,微信项目正式启动,这一天,正是工信部出面调停“3Q大战”的日子,桌面端最后一场大战宣告落幕。

腾讯只给了米聊40天,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线。2011年4月,米聊率先推出对讲机功能,用户大幅度增长,新功能开始get到用户的点,5月,微信迅速跟进,紧接着,微信甩出了在QQ邮箱就试过水的漂流瓶功能。微信后来居上,逐渐站稳脚跟。

对于腾讯这样的巨头来说,一旦站稳脚跟,其实就离胜利不远了。从来没有打过大型线上产品战役的米聊团队很快显出颓势,米聊曾在一天内宕机数次,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微信倾斜。再加上微信有QQ大量导流,胜局已定。

雷军经此一役,对社交心灰意冷,甚至调整了小米的发展战略。米聊占据先发优势,但最终还是败给腾讯,令人唏嘘。米聊的失败,引发了业内长达十年的质疑:做社交,是否还能绕过巨头腾讯?

2018年6月,米聊重新更新了版本,这让不少人开始激动,人们或许是在期盼,米聊和微信的武侠能够续写下去。

张小龙来了

那个被称为神的男人。

毫无疑问,张小龙是互联网行业被顶礼膜拜的对象,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微信,还因为他的故事和传说。天才少年开发邮箱,马化腾发邮件为他指出BUG,进入腾讯怀才不遇不温不火,沉默寡言一鸣惊人,产品克制要善良不要算法……这些故事中每一个情节都是能够拿出来演义的精彩题材。

在移动互联网上,先天的天赋加上后天无人能比的经验,让张小龙成为移动社交当之无愧的教父。没有任何一款社交产品能像微信一样,深深灌注产品经理本身的性格。

移动社交的十年历史,几乎就是微信的历史。微信顺应着趋势,甚至能带动趋势。朋友圈成功帮助微信从通信工具向社交平台跨越,微信公众平台的上线更是开启了中国内容行业的新篇章。移动互联网同内容的繁荣程度密切相关,科技是骨架,内容是筋肉,任何科技时代都需要内容去填充。纸媒时代需要报纸人,电视时代需要视频节目,互联网时代连接更为紧密,获取信息更加简便,内容的需求也就与之同增。微信公众平台带动了内容产业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一个既有科技骨架又有人文血肉的、鲜活的时代。

张小龙对于产品有着独特的产品哲学。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能够一直专注一款自己亲手打造的产品,看着它从孕育到萌芽,从雏形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张小龙无疑是一个幸运儿,他有两个为之付出良多心血的产品,邮箱和微信。张小龙的邮箱是很成功的,带队QQ邮箱期间,QQ邮箱被认为是腾讯的“七星级产品”;而微信,更成为张小龙不变的标签,张小龙将永远和微信紧紧绑定在一起。

撕开一道口子

纵然腾讯城墙坚固,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十年来,也有无数的“毛头小子”试图挑战腾讯帝位,腾讯用实力证明了这些挑战者的渺小。

中国社交市场的挑战者大多都难以撑过两年。大量的小型创业者前赴后继,队伍中也不乏巨头入场。网易做了易信,如今虽然没有关停,但可能丁磊丁老板也不怎么用了;中国移动想做飞聊,结果是聊都没人聊;最著名的莫过于阿里的来往,这款被马云寄予厚望的产品一度也被业内视作微信的强大对手,但很遗憾,在马云疯狂站台、强制员工拉新等手段都用过之后,还是被迫关停,留下风清扬的一声叹息。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活下来的幸运儿,尽管这些产品只能算是分了腾讯的蛋糕渣,但至少也是把腾讯的铁幕封锁撕开了一道口子。这些幸运儿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垂直细分市场聚拢了一批用户,例如陌陌、探探和脉脉,另一类则是在企业服务领域补充了微信QQ的短板。

垂直场景的社交挑战者中,陌陌和探探值得一提。陌陌CEO唐岩是张小龙的湖南老乡,熟悉唐岩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侠气”,如果唐岩没有成功,那么这种“侠气”可能会被说成“匪气”。唐岩崇拜乔布斯,他崇拜乔布斯的理由和别人不同,是因为“他一边泡妞,一边顺手把世界改变了。”

唐岩从小的梦想是做一名古惑仔,所以小时候唐岩打群架,头上还因缝针留下伤疤。不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文艺青年,在BBS上用“TMD”的笔名写小说,一时读者甚众,后来被黄章晋推荐北漂来到网易做编辑。这段经历对唐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深刻认识到网络之上陌生人的相识是一件可以改变人生的事情,“做社交”的种子,就在心里埋下了。

2018年初,陌陌以超6亿美元拿下了探探100%的股权,中国陌生人社交软件老大老二的联手引起轰动,社交市场难得有这么大的水花,人们激动不已。但唐岩并不为市场的情绪所影响,他深知自己没有必要去和腾讯正面硬刚,他选择了另外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如今,陌陌转向直播和秀场模式,社交已不再是陌陌的唯一卖点,这或许也反面印证了在腾讯的城墙脚下做社交的艰难。

从企业服务领域切入通讯的战斗中,阿里终于取得了微量优势。钉钉作为中国最大的办公协作通讯工具,为阿里ToB战略立下汗马功劳。马云来往做不成,钉钉算是满足了一部分马云的社交心愿。但阿里亦不能高兴太早,企业微信正在奋起直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打败微信的不是另一个微信

在己亥猪年的春节前后,中国社交市场再次出现了搅局者,这些搅局者也成功令社交巨头撑起眼皮看了一眼。但很显然,它们在发布时的争论喧嚣过后,很快回归寂静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搅局者也就真的只是“搅局者”。

多闪身披“宇宙条”光环,聊天宝(子弹短信)有老罗站台,马桶MT承载着快播拥趸对王铁匠的期冀。三款产品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它们自己所说的“天下苦微信久矣,要救用户于水火中”,而是重新为移动社交这堆火投了一把柴,让人们开始再次热烈讨论起这个市场。

时代会变,要想让战胜微信不只是一句口号,那么机会应当在另一种连接和交互方式,而不仅仅是复刻一遍微信。下一代连接方式,可不是在聊天中加个发表情包的功能这么简单。

无论微信在当前的评论家眼里有多么不堪,但不得不承认,它依然是当下最合适的即时通信软件。不是“最好”,而是“最合适”。微信为推动中国社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让中国的产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微信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自身拥有十亿活跃用户,而在于微信的生态里,孕育着更多的商业公司,甚至独角兽。我愿做池水,孕育满池锦鲤,最难能可贵。

中国互联网人从未放弃过社交的探索,也许下一个十年,社交市场将有更大的波涛。这也正是互联网的美妙所在,颠覆与被颠覆,塑造与重塑造,那批最天才的产品经理们,一边享受,一边泪流。


笔者语:本文更多讨论的是社交赛道中即时通讯的部分,社交的另一条路“社区”会单独思考。我个人认为,“社交”和“社区”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代表着不同的底层逻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代表IM的微信和代表论坛社区的微博,并不属于同一类产品。

文/亨哼      一个正经的互联网产品人

微信公众号:亨哼阵地(ID:hengpaper)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移动社交十年:一焰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