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提升自我(草稿)

吴老师说,写好观评课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写得好,能够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察和反应能力。写观评课首先要明确观评课的目的,这个目的可以从执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课堂设置和实施策略、课堂驾驭能力、课堂语言以及处理突发事件、学生听课的状态等方面进行选择。老师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动笔,及时记录,坚持不懈带来的收获会超乎想象。

向身边同事学习,寻找钻研方向点。

这半年,我们区在进行基于教学目标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整合应用研究”课题研讨。在听了《绘形传神达意》——山水小品文赏析整合教学之后有如下反思。

单元内部整合,品语言授课老师选取《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篇山水小品文为整合教学。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绘形”的第一层次中,通过带领同学们抓住山水的特点,分析文人写山水所运用的多重技法,来赏析山水小品文的语言之美。

课内课外整合,拓思维

诵读“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话时,老师带领孩子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此时的山具有了人的生命活力?整合课外拓展延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启发学生思考:此时的山还是山吗?明确:此时的山已经不仅仅是山了,它如蛇般灵动,如象般奔腾。老师通过带领孩子结合课内外的文本,拓宽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体会动景来衬静。从传达出山的神韵。真正理解“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内涵发现山水小品文的传神之美。

此外在整合分析三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环节,老师还适时补充了郦道元、陶弘景、吴均三位作家的身世背景,以及仕途情况。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作为地理学家的郦道元,和作为山中宰相隐居者陶弘景,还有仕途不顺隐居家乡的吴均,他们三人借写山写水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怀。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仅引导孩子归类整合作者借山水表达的情怀,还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了山水小品文达意的最高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学科之间整合,提审美整篇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利用学科知识整合寻找切入点。授课老师巧妙的抓住了山水画鉴赏和山水小品文鉴赏的共性——绘形、传神、达意。采用山水画鉴赏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来引领学生欣赏、写作山水小品文。授课老师用画来带文,提高孩子对艺术美,文字美的鉴赏能力。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这节课否能把学生带进去。纵观整堂课,恢宏大气,教学设计结构层次感很强,课堂落实的层次感也很强。问题设置兼顾了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能力范围的达成的任务和目标,低层次的孩子可以背诵课文,中层的孩子可以学会去赏析,高层次的孩子子能入境。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教材整合最考验老师对文本的把握,对学情的掌握,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深度和广度。作为老师,你关注和钻研的方向,就是孩子成长的方向。

向远方名师学习,寻找能力提升点。

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我为同区同行的层林尽染的课程设置而心潮澎湃时,却发现了强中自有强中手——王君老师。当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也仅仅停留在作者的寄情山水对生活的热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时候。王君老师却引领学生经由文本“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来实现教法和活法的共同修炼。

把思辨的魔杖交给学生,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借“月是空明的月,人是____的人”一个问题,贯穿全文,让学生用微演讲的形式-来表达对苏轼的初印象。带领学生去探究为人夫的苏轼、为人兄的苏轼,为人友的苏轼、职场中的苏轼,如何对自己的苏轼。来了解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来感受一个怎样的苏轼才能感受到月的空明。结尾的微型演讲再次把机会放手学生,让学生把智慧和理解绽放。老师用“空明”的苏轼做结,让学生认识一个身有承担,心怀明月的苏轼。一个跳入红尘、热忱出世、活得热气腾腾,有着的独立完整的自尊的苏轼。一个爱自我、爱天地、爱众生的苏轼。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重境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纬度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得意淋漓尽致的体现,思辨之深刻已经将学生引到了对人生活法的思考的新高度。

老师的视界决定了学生的世界。我们作为师者一定要先要打破思想的禁锢,赢得解放的力量,才能让自己站在新的高度上去启发引领学生。我们要以赞赏的眼光持续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要有放手的勇气和智慧,坚定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为他们的成长赋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躬自问,重塑自我

王维审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艺术当中说过。一个老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能否形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师能不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也就决定了老师专业发展之路到底有多远。所以,当教育从被动解决问题发展到自主寻找方向的时候,一个老师的成长就有了情感和智慧上的保障。所以我们不妨在反思同时加上自我的追问。让我们的反思更为审慎和深入。吴松招老师的“下节我能教的更好”,和“如果我来教”两个篇章。恰恰就很好的提示我们写好教后记、观后记都需要“穷追不舍”的意识。下节课我来教我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我才能够教的更好。如果这堂课让我来教否是拿来主义,直接把我的课堂上成名师的翻版课堂呢?我们学校至今还保留着上翻版课的传统。每个外出学习归来的人都要把学习的成果汇报给大家。假如说我把王君老师的。陋室铭原封不漏的翻讲给我的学生。我想我将遭遇的就是冷场,不知所云。首先我没有王君老师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这种思辨型拓展型的课堂,对于学生的文化视野、人文素养、思维深度都有极高的要求。这堂就会遭遇水土不服的。

如果让我来教。我会结合我们学生的学情,从课内外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运用“读赏悟”三步来带领学生从几个小点去探寻名家的人生路程,同时我还会借鉴王老师在《陋室铭》中的刘禹锡的超爽人生你敢不敢要?这样的人生追问形势,去启发学生自我的人生态度的思考。

我知道我现在的反思境界仅仅属于实践操作层次向经验积累层次转变。但是还没有达到理论探索的层次和更高的思想风格体系的层次。国学者博斯纳说:教师成长公式就是经验加反思的成长。教后记关好机。这一类的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每个老师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并在参与诉说和交流分享中提高老师的教育理念水平。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的去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让我们在反思中向成长漫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贤思齐,提升自我(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