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节日——火把节与刀杆节

          云南彝、白、拉祜、哈尼、纳西、傈僳等民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十五日,都要欢度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这一天各民族都以燃点火把进行各种活动。彝族要举行杀牲祭神,村寨里各家都燃起火把,挨户撒松香粉称“送泉”可保平安。有的地方还盛行抱一只鸡到田野里“祭田公、田母”。

      纳西族在村寨外,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举行竖大火把和燃点仪式,尔后,各家才燃起自家扎制的小火把,首先要在自已家内绕行后,全寨老小也高举火把,走向田间绕田埂,边走边向火把撒松香粉相互祝福。有的地方还举行举火把绕山活动,人人手持火把,前呼后拥形成一条火龙在山路起舞,场面十分壮观。

图片发自App

        傈僳族族火把节,首先由村中长者燃起第一支火把,边念祝词边撒松香粉,尔后,各家也燃起火把,并在屋内撒一遍松香粉, 村寨小伙子成群结队,到与村寨交界处与邻村群众,相互对撒松香粉于火把上,男女对歌跳舞,老人开怀畅饮,整个活动充满火的奔放,彻夜不眠。

      白族的火把节,更别具特色,村口建起大火把,顶上扎有篾斗,入夜,众人聚集在大火把四周,点燃蔑斗引线,接着篾斗徐徐落地,人们争先恐后抢夺篾斗,谁能抢到篾斗将会迎来好福气,大火把的火光映若跳舞的人群,每个人也燃起手中火把并相互对撒松香粉祝福。

        从这些有趣的习俗看,燃火把、撒松香是以达到以火照田苗,驱虫害祈丰年,以火招光明、迎瑞接样,避邪除秽保平安,他们把人生的一切希望寄托于火的佑护,充分显示出人对火的依赖,这可能就是火把节起源于火崇拜的原因。

图片发自App

        直到今天这些习俗不仅仍在民间盛行,解放后,在庆祝活动中还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举行4牛摔跤,赛马、赛歌,全体大型联欢舞蹈等等文娱活动,更为火把节的活动锦上添花。

        有关火把节始于何时,尚待考证。但见于史料中有关火把节的记载文献则屡见不鲜:“火把节即是星问节,六月十五日,村民持炬照雄田间以祈年,通省皆然”(师荔扉:《滇系杂载)。“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哺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鱼业,各照所适,求利益于大光明中。”“倒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火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矣,”(许印芳:《五坊杂俎·星回节考》卷二)。“六月二十五日,田野松炬炽天,占岁之丰凶,明则稔,暗则灾,幼者冬燃松炬相斗,以胜负卜村之凶吉”(袁嘉谷:《石屏县志.天文志,岁时门》卷:一):这些记载足以说明火把节昔日之盛况,以及其悠久的历史。

        彝族,傈僳,白,纳西等民族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

          彝族《火把节》传说:“古时,天王思体古兹不愿让彝族入民过上好日子,派十大力来彝山踏坏庄稼,彝族小伙子包聪与十大力摔跤比高低,连续摔了二天二夜,打 败了十大力,他灰溜溜地低下头,变成一座秃山,天王思体古兹又羞又怒,就撒下一把香灰面,霎时变成数不清的害虫,要把庄稼吃光,彝族人民一人点一把火把,把所有害虫烧光,夺得了丰收,从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就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纳西族的《火把节由来》“天神劳阿普嫉炉人间幸福生活,派一个年老天将到人间,命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却因看到人间美德而有意泄漏天机,使人们免遭大难。事情是这样的:他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而牵着走,盛到奇怪,问其原因,才知道背上的是侄子,牵着的是亲生儿子,哥嫂已死,他应该好好照料侄子,所以才把他背在身上,老天将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乃将子劳阿普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那汉子,要他于六月甘五事先于门口点起火把,以之免去灾难,那汉子立即把消息传开,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火把,那天晚上劳阿普以为人们已于火海中灭亡,便沉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从此,纳西族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图片发自App

        白族有关火把节的传说有许多故事,其中以《慈善夫人》最受群众享爱,“唐玄宗年间,大理地区有蒙舍、施浪、越析,浪弯、蒙嵩、邓赕六语。蒙舍语王皮罗阁,为了并吞其他正语,假意在松明楼宴请其他五宿语上,将五诏诏王雀醉,然后用火焚松明楼,五诏诏王皆葬身火海,慈善夫人(邓赕之妻)得知,叫人点起火把,连夜驱车往苍山脚下去抢救丈夫,但为时已晚。后败城坡,慈善夫人投洱海自尽。为了纪念慈善夫人而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的传说多种多样,从这些故事内容、情节与发展,通过研究比较,明显地会发现是产生于不同时代的产物,许多故事中是人们附会给火把节的许多传说,表达人们的理想与愿望,特别是白族慈善夫人的传说,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社会阶级矛盾斗争。游国恩先生考证南诏史料认为,慈善的传说没有史实根据,而是“起于晚近之作”。南诏四世皮罗阁,就六语,发展了大理地区经济文化,其功不可火,但白族人民却又树立慈善夫人英雄形象,相反皮罗阁则被看成为恶势力代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杨知勇先生认为“在她身上熔铸了人民最美好的感情”。

        但在传说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每个民族的火把节日期,都很明确定于六月甘五前后,这又是为什么?

图片发自App

据游国恩先生的考证,他在《火把节考》一文中,做了比较充分分析,其主要论点是古代的一些民族(华语支系民族)的六月廿四为年。其主要根据如下:“苦葱,舞蛮之别种,其在三猛者,以六月廿四日为年。”(《清朝职贡图》,又见《绞云南通志·蛮志》及曹树翘《滇南杂志引》)“舞蛮俗或以六月甘四为节,十月甘四日为年,至期,搭棚以敬天祭机。”(《续云南通志.南蛮志引临安府志)“楚人六月甘四祭大过年节”(陆次云:《峒溪纤志》)。他的这些引证,说明火把节的形成与后来的火把节传说无关。因为彝、白、纳西、哈尼、拉桔、傈僳等先民均属来源相同,均以六月甘四日为过年,其年节活动包括火把节习俗,后来他们虽然分化成为不同的若干民族,仍将原有过年习俗延续于新分化形成的民族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均在六月甘四过火把节的原因。这个方面也可从彝论支系各民族讲言中的基本词汇,很多节日同源词一样,虽然他们分化成为 新的民族,新的语言,但从同源词的关系和发展,亦可说明民族历史的渊源关系。古老的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个道理。

      彝语支系各民族共同节日火把节与傣族的泼水节的习俗可称得异曲同工,西双版纳傣族称傣历年(有泼水活动),而德宏地区则称为泼水节,有关泼水节传说与泼水节(傣历年)形成也无关。通过节日形成与传说的关系研究,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习俗(节日)的形成发展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凝聚性,但与习俗有密切相关的传说,则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传说的变异性较大,这又可从火把节的传说来分析,砀知勇先生在《火崇拜、火把节与火把节传说》一文中,他认为,火把节传说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表现人与自然界的斗争,传说中的天神、大力神、害虫是危害人类的白然力和自然物象征,小伙子与火把是寄托人类的希望,说明人类要摆脱对自然的依赖,表现出人定胜天的理想。

图片发自App

但是到了后期则表现的是社会斗争与部落之间的斗争,也包括善与恶、丑与美的斗争,反映自然斗争的已居次要地位。白族“慈善夫人”的传说是最能说明人们赞美“贤烈”憎恨“淫恶”的感情与愿望,即反映传说的主题为“赞贤烈而诋浮恶”的主题。这正好说明民间传说的发展和其变异性特点所决定。同时亦可证明,民间传说故事与民间习俗的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

          由于对火崇拜形成的民俗节日不仅是火把节一枝独秀,在云南腾冲,保山、怒江等地的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要举行“刀杆节”,傈僳语称“阿堂得”意为爬刀节。在这节日里,表现出傈傈族群众对火崇拜的琳漓尽致,俗话说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来形容人的勇敢行为,如今人们在“刀杆节”中,目睹这番壮观情景,怎能不令人称赞呢?

图片发自App

      按照“刀杆节”的习俗要先下火海,才上刀山,二月初八的晚上,四村八寨的傈僳族人聚集在寨外草圷上,铓锣声眸降.草坪燃起一大堆篝火,人伽圉着熊熊篝火,歌声笑话此起彼伏,当栗柴燃尽,仅剩下一大堆通紅的火把时,人声沸勝,主持人宣布“下火海”开始,六个慄慄族男子上身裸露,赤若双脚.勇敢从容地跳进火堆.不断地在火堆上翻滚,模仿各神禽兽姿式,搅得火堆上火花四溅,勇士又用双手捧起火炭在脸上"擦洗”,整个火堆上情绪高昂,效果新健有力,直到把火炭踏成碎片,他們认为其有火的“洗礼”,生活オ会免火招福,第二天就可顺利上刀山了。

图片发自App

人們将磨得十分锋利的长刀36把〈或72把),刀口朝上作为横挡,捆绑在约15米长的两根竹杆之间.它像-一把天梯矗立在草坪之中.杆头挂上彩旗和鞭炮,刀杆上系满了彩条和紙花,在鋩锣和鞭炮声中.六位勇士接过敬酒,欲而尽 开始上刀杆,他们纵身上刀杆.双手攀刀ロ,赤脚斜放在刀背上·手脚交替,六人鱼贯而上.直到頂端.鳴起鞭炮,会場欢呼雀跃。傈僳人为什么过“刀杆节”?

图片发自App

        相传:“明朝兵部尚书王驥奉旨来云南边陲平息叛逆,他率領军队驻扎在怒江,为边境民富兵強,他教傈僳人种田习武,人民过上好日子。朝廷内奸臣誣陷他在边境招兵买馬图谋不轨.皇帝听信馋言把他召回京都,于二月初八被奸臣暗害了。消息传来,傈僳人万分悲痛。为“紀念王骥,定二月初八为“刀杆节”。

图片发自App

      如果説傈僳族“刀杆节”习俗及传说与“火把节”是一脉相承,也是出于対火祟拜的表現,那么,傈僳族対火崇拜,却表現出大无畏的向刀山火海挑战的精神。这説明了他们対火崇拜,巳由想摆脱自然到进贤而祗淫恶,又援展到赴汤蹈火上刀山(杆(。 通过紀念王骥遇雉而产生“刀杆节”反映傈僳族怀念先烈,歌頌民族团结,这是非常可貴的,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火的节日——火把节与刀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