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书无用,那为什么还要读书

说实话,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当一个道理或方法你看到了,随之被你忽视或淡忘,然后在实践中自己慢慢探索出一套,结果回头一看,发现自己辛苦摸索出来竟然就是之前看到过的。这种感觉非常让人兴奋和感慨。下面就聊聊在时间管理与工作效率提升上我所经历的故事,或许对你也有所启发。

读书无用?

在四个多月前读了一本书《深度工作》,读完之后还写了一篇文章、整理了一份脑图来梳理书中的脉络。但在今天之前,我已经完全忘记了曾经读过这本书,也几乎不记得书中的任何内容。如果此刻你向我推荐这本书,我可能会因为不记得而再买一本。

这可能跟很多朋友的感受一样,读完了一本书,没多久就忘记了,那么书是不是就白读了?是不是只有死记硬背书中的内容才算掌握?曾经我也有这样的疑惑,但一些巧合让我深切体会到读书的作用。

实践经验

也就在十天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聊聊我是如何同时做三个项目的》,在那篇文章中描述了,如何将时间划分成整块,在整块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来提升工作效率和减少焦虑感。在写那篇文章的时,我自信的认为:这套方法是我经过一两个月的探索实践而来,而且效果非常棒。这也是事实,在没有总结并应用这套方法之前,焦虑、混乱、效率低下充斥着整个自由职业的过程。

但后面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对此有些怀疑,我的确实践、总结出来了这套方法,但这套方法真的就是自己完全独创出来的吗?还是因为两个月之前读了《深度工作》这本书,书中的内容在背后默默起了些作用?如果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去实践是不是会少走很多弯路?

分享的碰撞

在上周的自由职业联盟组织的分享中有这样一个主题:“自由职业之后,你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其中有一位大牛分享了他的时间管理方法:“我采用的时间管理方式,参考了荣格的双峰哲学。简单讲就是对时间进行分割,把一段时间分成两段,一段无打扰的,深度工作,高效率高产出;一段处理浮浅事务,比如与人聊天,联系各种事务。这个时间段,可短到一天,可长到一年、十年。”

看到他的这段分享,眼前一亮,他竟然用的方法和我这么相似,顿时有一种心心相惜的感觉。而且他提到的“荣格的双峰哲学”怎么感觉那么似曾相识,但实在是想不起来出处了。

点、点、面。顿悟。

我竟然也采用了“荣格的双峰哲学”在管理时间,它到底是什么?这个念头一直在我脑海里回旋。为此专门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也正是对它的进一步核实,让脑海和身边发生的事从一个个的点,形成了一个面。所有的故事都串起来了。

虽然不记得几个月前读过《深度工作》这本书,但书中的“双峰哲学”却留在了潜意识中,因此当再次看到它时,感觉似曾相识。同时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我和那位大牛都读过《深度工作》这本书。然后,在之后的某段时间,我们都使用了书中的一些方法。虽然他是有意识的借鉴,我是无意识的实践出来的,但事情就是这么巧合。

翻了一下书架,找到了《深度工作》这本书,翻到相关章节,又读了读,发现书中竟然句句都是真理。

再次读的感受

当你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才能读出别人故事中的故事。当实践了一圈之后,再读这本书的章节与当初为了读书而读书时的感受真是天差地别。

当初读这本书,只因为别人推荐,感觉自己也需要。读书的过程有那么点枯燥,纯粹是求知欲驱动的读书。书中的内容就是一堆文字,一堆方法和理论。

当绕了这么一圈之后,真正体会到这些方法的好处之后,再去读这本书才发现竟然那么多真理,那么多有价值的内容。忍不住要再重新读一遍。

一些启发

这件事有很大的巧合成分,但让我更加坚信读书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通过“读书、实践、分享”等过程的融合,原来不能理解的,不能体会的内容已经被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技能。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即使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的技能。

纯读书,带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书之后的实践能加深感受和认知,形成经验;分享的过程又是思想碰撞和迸发新创意的源泉。当经过这几步,将一个个的点形成面,技能变牢不可破了。

碎片化阅读

最后再提一下碎片化阅读,它能够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功效,但如果记忆的内容都只是一个个的点,没有相关的内容让它们形成一个面,形成牢固的记忆结构,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碎片化阅读只是迫于时间碎片化的应急解决方案。如果时间允许尽量采用系统的阅读习惯,更不要将整块时间碎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读书无用,那为什么还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