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宅家与娃相处的几点思考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朝夕相伴,欢笑不间断,吵闹也不少。这期间,我们既是家长,也是老师,是玩伴,还是朋友。在各种角色转换之间,对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相处,有了更多的体会与感悟。

        有一天,淇淇突然跑过来和我说:“爸爸,我得了厌学症!”听了这话,我有点小小的震惊,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学来的。不过,这话也不假,是他的心里话。从放假开始,每天写作业、背古诗、学围棋、做口算等等,周而复始……我也把“陪他学习”当成了一项机械式的任务,当孩子学习完,蹦蹦跳跳的去客厅玩的时候,我也长吁一口气,今天的任务也终于完成了……如果换做我是他,可能也有点厌烦了。不过,我还是推心置腹的和他说:“爸爸有的时候,也不想上班,也得了“厌学症”,可怎么办呢,还是得上班,这是我的责任。你也一样,不管有多么不爱学习,也要去克服,这也是你的责任。”这也是我的心里话。

        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我依稀记得自己小时候也听过,似乎有点老掉牙。感觉对于他这个年纪的孩子,即便是当时暗下决心,有所顿悟,也只是三分钟热情,可能看一个动画片,嘻嘻哈哈的就忘了,意义不大。还是得做点什么事情。

        我尽量也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和他一起去思考,去完成一个又一个题目。在学习中或学习之余,找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一起去探讨。我不想像一个老学究一样,居高临下的给他上课,为了“公平交流”,我找一些自己也有点模糊、甚至不知道答案的领域和他“研究”。比如,宇宙到底有多大、地心引力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海绵在水里泡不烂而纸能泡烂之类的问题。即便到最后,也没讨论出个一二三来,我想,他只要去认真思考了,至于答案,也没那么重要。

        淇淇喜欢看米小圈,痴迷的那种。我就和他说,儿子,你能不能也琢磨写一个“孟小圈上学记”,配上图画,记录你喜欢的事情。很荣幸,我的这个提议被他欣然采纳。儿子的热情很高涨,一天接着一天的记录,只要坚持住,我坚信,他也能写出自己的精彩世界。为了鼓励支持他,我把它爆料我“大臭脚”的那篇图配文发了朋友圈,为此,还让同事们拿我好顿开心,儿子也说,“爸爸,你的大臭脚全世界都知道了!”。我本身还是有点“自黑”精神的,我希望儿子也能这样,毕竟男孩子嘛,大大方方的,潇潇洒洒的,不能吱吱纽纽的。

        除此之外,在物资紧张时期,我让他在家开了一个“超市”,向卖货郎一样,向我们“出售”商品,赚了“不少钱”;还拍了几个有意思的抖音……就像做菜一样,尝试着多放几种佐料,也许会增添意想不到的味道与乐趣。

        不过,还是有些闹心事。

        有几次辅导作业,我和他妈也是差点憋出内伤,这也源自我们的不耐心。比如认钟表这一段,真是煞费苦心了,怎么教都不明白,即便是忍住不发火,但还是言辞激烈。我教不明白,他妈看着直着急,把我轰到一边,换个方法教……一家人对着钟表杠上了,场面极其惨烈。我看着钟表,一边极力的回忆自己小的时候,一边心里默念,如果倒退三十年,我还不如他……突然间觉得老师这个职业真的不容易,我们只是面对一个孩子,老师要面对一大群孩子,年复一年,不容易!

        疫情就像一个放大镜,照出了世间百态。在家里也是一样,长时间憋在家里,淇淇的各种缺点也被放大,明晃晃的摆到了桌面上。学习桌子上乱糟糟、动不动发个小脾气、大喊大叫乱蹦乱跳、端着平板手机不睡觉、吃零食不吃饭……这让我很头疼,有时候忍不住冲他发个脾气,甚至动手打两下…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沉思。有几个晚上,我和孩子他妈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到深夜,也是达成了一些共识。

        一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淇淇的这些坏习惯,有一个算一个,我们细细的回忆,多多少少都有我们大人的影子。说白了,我们做的不正,他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一点,毋庸置疑。纠正孩子,先正己。

        二是,必须树立规矩意识、红线意识,有些事情是不能商量的,有些事情即便是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孩子不见得能很明白,那就在不理解中硬核矫正。非得等到他什么都大彻大悟的时候,才去矫正,为时已晚。

        三是,对待网络上一些专家的教育方法,也要辨证的去看,结合实际认真辨别。我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网络舆情管理,西方国家一些教育方法的渗透,不见得适用于每个中国家庭,甚至是中西“舆论战”的一部分,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说孩子、什么什么的时候不能刺激孩子等等,滋长了娇生惯养的风气,遇到触碰原则的事情必须要说,必须要管,没有回旋的余地。

        四是,爸爸或者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其他人不要干预,即便是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可以事后探讨。很多时候有这样的情况,孩子还没咋地,长辈之间hold不住了。这样,孩子心中会认为,你看吧,我这样做还是对的。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以后再想扳回来,有点难度。

        五是,这也是最关键的,我个人认为,我们有时候都低估了孩子的智商与情商。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智商与情商甚至要高于我们。他们会从一点一滴中洞察出很多细节,包括家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扮演的角色,还有很多微妙不可言的情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家会“欺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知道这其中的玄妙之处。所以,尤其在一个大家庭中,教育也许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心理博弈,不能让孩子牵着鼻子走。这一点,很难言语,自行体会吧。

        六是,该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起码是潜力。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往往是“他还是孩子”“他不会”这样的思维害了孩子。我身边有这样的案例,有的孩子六岁,可以规划旅游路线,网上买机票订酒店;有的孩子到了十八岁还不会煮鸡蛋。这不是夸张,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所以,你认为他会,他就会;你认为他不会,他就真的不会,甚至永远不会。作为成人,我们现在缺失的、迷茫的、甚至是性格上的缺陷等等的不堪,都是儿时落下的课程与遗憾。

        七是,感情要多维度的。要严厉,也要宠爱。我们都说“童年阴影”,窃以为,所谓的阴影,只不过是单一情感的充斥,严厉不过分,宠爱不过度,才能让孩子的童年更加完整。

        已经坚持三个星期了,我让淇淇坚持每天晚饭后收拾饭桌、洗刷餐具。他开始是非常抗拒的,甚至是不屑的。不过坚持下来,也是收获不小。比如说,收拾饭桌,他开始是一个碗一个碗的往厨房拿,后来琢磨,可以小碗摞在大碗上一起拿;所有盘子里的菜汤,都倒在一个盘子里,再统一端到厨房。其实,这就是统筹法。刷碗时,水流要多大、先洗哪个后洗哪个、洗完后怎么放、洗洁精用多少等等。从笨拙到利索,从麻烦到优化,一点点总结,一点点提高,从小事中提炼生活的智慧。这些小事,我想让他一点点的去做。不想让他到了该学习的年纪,剥夺了他学习的权利。

        这几天,我起草制定了一个我们家的“家风”“家训”“孟祥淇成长十条”。说实话,我以前对这个还是嗤之以鼻的,认为诸如“家风”之类的东西,是深入骨髓的,是精神层面的,落到纸面上,似乎有点矫情。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想,还是总结出来,把它写出来,挂到墙上,让孩子天天的看着,既是约束也是激励,该有的形式还是要有的。

        家有小儿初成长,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孩子在一天天探索这个世界,我们也是不断地学习,才能同频共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几点思考,权当记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近期宅家与娃相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