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时代下的自嘲(三)完结


有些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从他们的业务来看好像也不是为了金钱,三人的追求其实很狭隘,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的信条是“满足”,他们没有职责他人,也没有过分苛责自己,他们所组建的“三T公司”在作品中似乎做的也是帮助他人,为社会中做出了贡献,但是从社会反响来看“三T公司”无可说明的又是为这个社会主流所排斥的,金钱与个体精神的自由独立都是这三人想要得到的,但是每当遇到现实问题,两者又是相互矛盾,使得三人不断的与当时社会的规则,社会的道德标准发生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现实生活的困境不得不使他们围困在空虚孤独的巢穴里,所以在写作的表面第一时间看到的是三人生活的洒脱,旷达,不拘小节,实则深层领会会发现隐藏在潇洒之下的是辛酸无奈。于观作为“三T公司”的总负责人,作品中对于他的着墨也是最多,相比杨重和马青,于观还多了一个冲突——于观与父亲的冲突,尽管他组建了“三T公司”肯定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做到独立,自由,但是生活中的困境与家庭中的排斥反对让他的处境可谓是相当的艰难。杨重在书写中体会出他是一个相较沉稳严谨的人,不然于观也不会将外派去约会这样的业务方面交给杨重,他懂得如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又懂得见好就收,从与刘美萍“约会”的交谈出看我出来杨重思想以及语言是优秀的,偶尔还会携带哲理性语言,所以也成功吸引了刘美萍的注意力,但是杨重自己也清楚自己的谈吐学问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为了业务而学习的一些装点自己的必要技能罢了,不可深究,在刘美萍一再追问之下杨重也把握好了分寸及时向兄弟们求救。马青在三人之中性格最为鲜明,冲动粗鲁是他的显著特征,所以像拉板车,后勤准备这样的体力活都是马青承包的。三人坦率,互相扶持与社会中所谓的“成功人士”的虚伪,追名逐利不同,但是这也就使得他们在嘲弄一切,甚至嘲弄自己时始终无法更进一步,清楚地认识自己,挣脱社会边际人群的标签。

《顽主》这部作品内里其实还蕴含着作者的对于自我的实现,作者王朔生活在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典型的部队大院云集了来自四方的住客,语言文化混杂交融,王朔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当中逐渐成长,在童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是王朔经历的一个最大的动乱时期也是影响王朔深远的一个时期,从小王朔听惯了父辈们建功立业的英勇事迹,也看惯了哥哥姐姐作为红卫兵的激昂与碰撞,但是这样的事情王朔并没有参与,每天依然和大院小孩一样玩耍调皮捣蛋,在少年时期,常常被卷入打架斗殴事件,甚至不是一次被卷入警察局,高中的学习生活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参军,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高考,通过部队里报考军校的资格,但是王朔再一次被甩了出来,但是就王朔就自嘲“当时考上的都让人羡慕,觉得那是人尖儿,没考上那叫丢人”。从王朔的成长经历中不难看出,王朔似乎就是一个站在边际的人,父辈的英勇已是过去,文革时期自己因为年龄也只是一个旁观者,等到长大了,遇到高考改革却又惨遭失败,有这样的经历王朔在《顽主》的写作也投入了自己的愿望,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在《顽主》中得到代替性的实现,于观,杨重,马青的三人似乎是作者的化身,在三人追求个人价值,自由独立的途中受阻,被社会主流所排斥的书写中表达了作者的愤懑,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自己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被社会主流排斥,与此同时也寄予了作者的期待向往,用戏谑的方式传递出他希望像他一样的人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和温饱不愁,甚至是辉煌的前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虚无时代下的自嘲(三)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