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战国秦汉【30】关于仁义与利的PK


网图侵删

导读

读史,一旦涉及到百家的一些理论,我都有些抓瞎,尤其是具体的文句。本文咱们看看孟子与孔伋关于利和仁义谁更是正道的辩论。

自译部分

公元前336年,邹人(山东省邹城)孟轲(孟子)见魏惠王。惠王见亲切着问候:“老人家,这么大老远来我国,是对我们国家有什么有利的建议吗?”孟子回道:“君上何必何事都与利挂钩,我所追求的,只有仁义。您问有什么利于国家的建议,大夫就会问有什么利于我家族的建议,普通人就会说有什么利于我个人的建议。从上到下争名夺利,国家就危险啦。不做仁事,就会忘记自己至亲,不做义事,就会忘记自己君主。只有求仁义,才是正道。”惠王赶紧答道“没毛病!”

一开始,孟子是孔伋(子思,孔子之孙)的学生,曾问到教育民众,首先要做什么?子思答道:“先让民众逐利。”孟子说:“君子教化民众,仁义二字足够,为什么要叫他们逐利?”子思说:“仁义就是最高大上的利。假如上层不施仁事,下层过不上好日子。假如上层不做义事,下层便会出现尔虞我诈。这样的发展结局,就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写道,利与仁义相辅相成。又补充说,先逐求利益,使生活安定,才能培养更高的品德。这就是逐利的最大好处。”

司马光评论:子思、孟子的言论,看似不同,其实谈的是一回事。只有仁义之人才懂仁义的利。不仁者不知。所以孟子跟惠王谈仁义而不谈利,谈话的对象不同而已。

读书笔记

1、在本节,魏惠王又成反面教材了(一直很悲催)。司马光直言孟子不稀的和惠王谈利(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这,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2、我自觉对孟子与子思的翻译不甚准确,子思之言绕来绕去,总体大意我知道是说利和仁义并不是两回事,且利是仁义施行后最高目标,最强表现。让人民先逐利,提高了物质基础,才能追求精神方面的提高,才能追求仁义。我且拿出原文,盼高手指点。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3、关于行仁义之事还是逐利而为。古代为什么贬低商人,就是因为商人是逐利的,是带坏社会风气的,是天生的社会的蛀虫,这种论调是带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

一件事情怎么可以就说他是逐利而非仁义呢?例如魏惠王说有没有利于魏国的建议(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利于了魏国,大方向来看,不就是利于了魏国子民?不就是仁义之事?孟子怎么说魏惠王只看重利呢?毕竟魏惠王并没有像邪恶童话里一堆国王抓术士让他们点石成金去吧。我看他们眼中才是真正没有人民,他们只想到国家是魏惠王家族的,利了国家与人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所以所有事情不能用二分法来看,一件事情总有好的坏的,还有弊大于利,利大于弊,还有不好不坏的。全盘分析,重点突出,纠结的事情扯开看,凌乱的事情分类看,汇总看,利用一些工具去分析,才是用我们当下人应该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战国秦汉【30】关于仁义与利的PK)